過去幾天一直處於開天索價,各不相讓狀態的最低工資談判昨天出現曙光。政府消息透露,勞資雙方代表在最低工資委員會主席翟紹唐斡旋下已就明年的最低工資水平達成協議,建議把最低工資從每小時二十八元調升至三十元。若果特首及特區政府接納建議,新的最低工資水平便可在明年五月前落實。
最低工資委員會就下年度的薪酬調整達成協議當然比各走極端好,至少可以減低企業面對的不明朗因素。不過,今次最低工資委員會的協議未必就是最後協議,有關最低工資加幅的爭議大有可能持續甚至激化。
應該看到,在剛過去的立法會選舉中,不同政黨、候選人都以提高最低工資為他們的重要政綱,有的要求把時薪從二十八元提升至三十五元,有的則建議把新的最低工資水平定在三十三元。這些建議都比最低工資委員會提出的每小時三十元高百分之十或以上。對新當選的議員而言,新的最低工資水平根本不符合他們的競選承諾,根本不符合他們的政綱,要他們「硬食」這樣的建議實在非常困難,甚至有點不切實際。試想想,最低工資是新當選議員加入議會後的第一件民生大事,是他們當選後的第一仗,他們怎可能輕易放過為民請命的機會,怎會隨隨便便讓時薪三十元的建議過關呢?
另一方面,梁振英政府從上台後一直處於弱勢,既無法擺平不同利益,又容易在政治壓力下屈服及大幅修改政策。在這樣的政治氣氛下,不同政黨及新當選議員自然不會跟梁振英政府客氣,自然會用盡種種方法向政府施壓,逼政府推翻原來協議,把最低工資進一步提高,藉以提升民望及為本身政黨累積政治本錢。而即使爭取不成功,政團及議員也可把責任推在特區政府身上,指控政府及特首梁振英麻木不仁,不理市民死活。換言之,爭取提升最低工資水平是只有回報沒有成本的政治動作,政團及議員怎麼會不全力向政府施壓呢?
更重要的是,設立最低工資本身就是把經濟問題政治化,就是把原來可以透過自由市場處理的問題變成政治上的討價還價,它不引發一波又一波的爭議才奇怪。就以今次最低工資委員會決定把最低工資從二十八元升至三十元為例。這個加幅究竟參照甚麼因素定出固然不得而知,是否跟通脹掛鈎也沒有人能說得準,大家更不知道新的工資水平是否反映生產力的提升或改善。唯一能確定的是,這是最低工資委員會內勞資雙方代表此時此刻能勉強接受的方案。問題是委員會內的代表未必能真正反映勞方或老闆階層的意見,甚至可能被其他人包括民選議員及商會代表質疑他們的代表性,從而否定協議的有效性及公信力,令協議形同廢紙,令有關談判推倒重來。此外,現時香港經濟情況基本良好,加上通脹情況明顯,最低工資總算有向上調整的空間。假若經濟環境惡化,又或像亞洲金融風暴後那樣出現長期通縮,企業盈利下跌,需要裁員減薪,最低工資便可能有向下調的壓力,到時候引發的爭議、抗爭只怕更激烈,更難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