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9月26日星期三

陳岡﹕國教科重價值判斷 通識科只重知識?




教育局長吳克儉919日在交流會上,被問到通識科中已有現代中國的主題,不明白當局為何要另設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報載吳局長解釋說,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有助學生主觀的價值判斷,通識科的現代中國部分則是在知識層面了解國家,兩者並不相同。這種說法會誤導公眾,以為通識科只需學生學「硬知識」,不重視價值判斷,而學生在國家事務上做價值判斷時不需要運用知識。

在通識科,我們經常問學生「你是否同意」或「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某種說法,然後請學生解釋立場。考評局所擬的通識科公開試試題,也經常這樣問考生(曾任考評局主席的吳局長應該很清楚)。這不是價值判斷是什麼?要作出這種判斷,知識不重要嗎?舉例說,要學生判斷中央政府現時處理與日本釣魚台衝突的政策是否恰當,學生是否應先對中日關係的歷史、東亞的地緣政治、中日的經貿關係等(還有其他方面的)知識有基本了解,才能作出具有識見的判斷?吳局長的言論將價值判斷與知識割裂,與一些只有民族主義激情的「主觀價值判斷」有什麼分別?

通識科的學習成果和評估目標同時包括「在研習當代議題時能應用相關的知識」和「運用批判性思考能力……從多角度考慮作出判斷」等目標(課程文件第97頁),就是顯示知識、思考能力和價值判斷之間不可切割的關係。「德國科」的課程宗旨,亦包括「發展批判性思考能力,以客觀(筆者按:並非「主觀」)和理性態度……作出合情合理的判斷」(課程指引第2頁)。正因為「德國科」內的知識內容、思考能力和價值判斷等等都在通識科及很多初中學科中同時存在,所以「德國科」根本毋須獨立成科。吳局長當初堅持獨立成科,與他不了解學習知識與價值判斷的關係,不了解通識科和「德國科」的課程宗旨,不無關係。

作者是課程發展議會   通識教育科委員會主席、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