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2月23日星期日

黃世澤:回到晚清?——社科院用清朝角度評論新世代香港




中國社科院最近所推出一系列以藍皮書為名的研究書籍,由於提及香港,所以都引起不少人留意。薛鳳旋主編的《香港藍皮書》,因沒證據下指中大通識教育部受美國主導,變成了學術醜聞。而最近《2013年社會形勢藍皮書》,點名學民思潮的黃之鋒,指他有號召十二萬人上街的能力。

中國社科院雖有社會科學之名,但實際上,他們對互聯網動員的理解,仍然未進入互聯網時代,以為個人魅力是決定號召群眾能力的因素。他們不知道,只要有互聯網,不論搞什麼實名制,各種類管制名堂都好,有不公不義就會有群眾運動,而群眾領袖是誰,根本並不重要。

誰都可以當群眾領袖

對香港人而言,自facebook流行後,就對互聯網上自發的公民社會組織並不陌生,因為有很多社會運動,都是在facebook上集結的。最早的成功案例,就是由前亞視主播嚴劍豪所發動的大浪西灣保衛行動,一個facebook聚集大批群眾反對魯連城破壞大浪西灣。但這個運動成功並非因為嚴劍豪過往在電視界的知名度,傳媒後來在運動成功後,才知那個運動的始作俑者就是前亞視主播。

大浪灣活動真相

大浪西灣還算找到群眾領袖,後來那些facebook突然興起的群眾活動,就連要辨別誰是領袖都有困難,像廣東道D&G事件誰是搞手,恐怕連警察都不一定知道那人姓甚名誰,大家只知道有個facebook專頁,呼籲大家去捍衛上水站,去反對D&G的行動捍衛香港人的尊嚴。但那些活動的搞手全是普通網民,甚至搞手故意把自己當成隱形人物,怕的是像黃之鋒一樣,因為被認定是領袖,被當局處處找麻煩。黃之鋒被中國社會科學院這樣點名,對他而言並不是一件開心的事,這對他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滋擾的。

過往之需要有名或有魅力的人去做群眾領袖,但今天的民眾運動卻不需要,皆因在沒有互聯網年代,沒有名人或有魅力的人,就很難吸引到傳媒的目光,或一些未能深入了解運動內容的群眾去投身運動。有魅力的人,才會有錢、有鎂光燈,沒有魅力就等於沒有資源,真的書生作反十年未成。因此,群眾運動在互聯網技術未成熟前必須有領袖。

但今天的群眾運動要宣傳卻易如反掌,要建立一個facebook專頁是五分鐘可以辦得到的事,而且不費分文。而facebook專頁在手機普及下,要迅速聚集群眾亦很簡單,最經典的例子那是在劉江華立法會議員連任失敗,有人為他景兼贈興,建了一個慶祝他敗選的專頁,短短數小時有過萬人參加,後來更演變成有人在他議員辦事處搞慶祝活動。而慶祝劉江華敗選專頁誰人搞,沒有人知。亦沒有人承認發動慶祝劉江華敗選活動,只知一堆網民在劉江華辦事處門口真的慶祝過,而且人數不少。

內容比領袖更重要

過往dotcom熱潮時,像筆者這些搞內容網站的人常把Content is king這句話掛在嘴邊,意思是沒有好的內容,就不可能有人流,那更不用談廣告收益。在人人都輕易在facebook發動群眾的年代,要成功發動群眾,運動的內容,以至怎樣把信息包裝起來就顯得更加重要,取代了魅力領袖在發動群眾運動上的關鍵地位。

就像剛才提到慶祝劉江華落選委員會的例子,劉江華不得人心固然是這群組成功的基礎,因此,只要政府施政不得人心,就算如何扭盡六壬,監管互聯網都不會阻止群眾運動發生。正如大浪西灣捍衛戰的成功,皆因魯連城的做法實在挑戰全香港愛好大自然的人,與挑戰香港核心價值無異,只有市民知道有這類離譜事情發生,都會挺身而出,停止魯連城的破壞行動。

誰要跟隨領袖

但內容的精美包裝,往往能夠令群眾運動錦上添花。慶祝劉江華落選委員會,由於有大量惡搞內容支持,網民惡搞劉江華內容令其他更願意主動把信息與朋友分享,因此造成迅速的滾雪球效應。而這次社科院針對的學民思潮之所以能夠把反國教運動推向高峰,除了國民教育觸及家長以及學生利益外,學民思潮在網上文宣平面設計精美,以及能夠利用不少流行文化元素,例如《年少無知》等歌曲,去令運動的信息易於消化也是當中致勝關鍵。泛民一直以來文宣欠缺美感,內容難於消化,都是長期以來被民眾批評的致命缺點,在魅力領袖主導的年代,李柱銘、司徒華、余若薇等人還可以靠個人魅力挽救運動,如今在不需要領袖的年代,泛民文宣設計差,難消化就變成不可饒恕的錯誤。

由社科院點名黃之鋒可見,不單社科院中人漠視群眾智慧,以為香港人還是要跟隨領袖的人,而且亦對互聯網所帶來的新社會一無所知。互聯網普及下新生代,群眾運動不需要領袖,反而需要清晰的議題,以及易於傳播的信息。只要議題正確,群眾運動可以在任何時間興起,甚至沒有什麼傳媒的幫助都可以。而議題包裝得好,更會令信息傳播得更遠,更多群眾參與運動,從而令運動更容易取得成功。

如果中國社科院,以至中國當局不認知得到,現在不單是沒有組織的時代,更是沒有領袖的時代,只是顧着打壓某些「領袖」,或對民眾享受資訊自由諸多阻撓,只要中國政府當政者推出一項天怒民怨的政策,政府可能很快被互聯網迅速積累的龐大力量摧眦,完全來不及作出反應。而社科院的研究,令人懷疑當今中國政府以及背後的幕僚人員對社會的了解,能否回應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節奏。以清朝思維去管治21世紀的民眾,最終會得出什麼結果,亦不用筆者畫公仔畫出腸。

時事評論員、商人,專研網絡政治,曾在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執教相關科目,現為互聯網專業人員協會full me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