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以「紅酒投資」作例子,是希望讀者明白「氣候變化下有輸家亦有贏家」這個淺道理。
淺道理難明,是因為正如英國著名氣象學家 James Lovelock所言:It just so happens that the
green religion is now taking over from the Christian religion。當環保成為宗教,迷信經濟增長有罪,找尋真相的成本便相應增加。
經濟學在環保問題的角色
Lovelock
教授富爭議性的金句還有很多,他曾預言氣候變化將令下世紀全球只剩下5億人,但最近又改變口風,認為之前高估了氣候變化的速度。他的「蓋亞理論」
(Gaia Theory)是否偽科學我不清楚,但我同意他的科學精神:You iterate
towards the truth. You don't know it.《絕望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是怎樣的真相,讀者自己想想吧。
無可否認,氣候變化對紅酒業的好處只是真相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氣候變化對全球農業的影響還是眾說紛紜。整體而言,經濟學家怎樣幫助人類了解氣候變化與市場行為的真相?
在課堂裏,我喜歡用這個例子說明經濟學在環保問題的角色:究竟政府提高汽車的汽油效能標準(Corporate Average Fuel
Economy Standard),對減排有幫助嗎?工程師的答案是肯定的,每提高汽油效能一成,汽油消耗便會減省一成。
經濟學家的回應卻是,汽油消耗可增可減,理由是需求定律:當汽油效能提高,駕車的成本便會降低;汽油效能每提高一成,每公里所需的汽油成本便會下調一成。在
需求定律下,駕車的里數將隨駕車成本下降而相應增加,最終汽油消耗的增減和減排成效,要看駕車的需求彈性(demand elasticity)。於是,環保問題無可避免地亦是經濟問題。
氣候變化威脅生存環境?
回說氣候變化問題,先要從經濟學家Michael Greenstone的研究說起。在研究院時,Greenstone是其中一位對我影響較大的老師;今天在MIT執教的他,是當今環境經濟學的頂尖學者,數年前亦當過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首席經濟學家。
Greenstone
對環境經濟學的貢獻很多,其中一項是研究氣候變化對美國人健康的影響。研究引用過去三十多年的天氣和死亡數據,Greenstone發現,美國的死亡率雖 然在氣溫特別冷或熱的日子有所上升,但假若到世紀末前的氣候改變是如氣象學家所料,美國每年死亡率只會輕微上升3%左右。死亡率上升3%,算不上是大災 難。過去35年,隨着經濟增長及醫學進步,美國的死亡率以每年1%的速度遞減;換句話說,氣候改變為美國人健康帶來的損害,大概等於失去三年間賺來的益
處。
為什麼氣候改變對美國人健康的影響如此輕微?Greenstone的答案很簡單—「調適」(adaptation)。他的研究預測死亡 率輕微上升的同時,亦預期住宅用電量將上升超過一成【註1】!天氣熱,不想熱死,開冷氣便可以;我曾經分析美國自從上世紀60年代冷氣機使用的數據,發現 在冷氣機還未普及的60年代,熱浪的確會大大地提高城市居民的死亡率,但隨着冷氣機價格不斷下降而漸漸普及,因中暑和其他健康理由在熱浪期間死亡的人數亦
逐年遞減。
氣候變化下的大輸家
透過市場交易和科技進步,歷史說明了氣候變化對先進國家造成的禍害似乎不大。氣候變化將怎樣影響對其他較落後的國家?
我有一個來自俄羅斯的學生,她的研究指出,透過調適,在人均收入不足美國三分一的俄羅斯,死亡率在本世紀末將輕微下跌約1%,寒冷的俄羅斯將是氣候變化的贏家。
氣 候變化的大輸家,可能是居住在熱帶落後地區,以務農為生的低收入人士。Greestone就氣候變化對印度民生的影響,亦曾詳細分析。Greestone
用分析美國相同的方法,發現氣候變化將增加印度死亡率達46%!接近五成的升幅,不是小數目。受暖化影響最大的是佔總印度人口約七成的農村人口,尤其是正
值農作物生長的季節過熱的天氣,不但使農作物失收和價格上升,農村的工資亦會相應下調【註2】。
另一位日本朋友Masayuki
Kudamatsu的研究亦指出,氣候變化將增加非洲落後國家的嬰兒死亡率,元兇除了是氣候變化可能影響農作物收成,更重要的是加劇了瘧疾的傳播【註3】。
不論氣候變化是否人為,人類都要為此付上代價,但氣候變化的不確定及對未來世界各國影響的不同,使當前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困難重重。
減緩與調適的選擇
「減 緩」(mitigation)的政策,政治上難行,經濟上亦不一定划算。以美國為例,Greenstone估計,在過去三十多年間,製造業成本每年因環保
政策增加了超過200億美元,佔整體盈利接近9%。當然,環保政策亦為美國帶來更清新的空氣,但清新空氣在現代社會中,不再是免費午餐【註4】。
「減 緩」政策多由政府主導,以「調適」應付環保問題則較容易從市場入手。真相是,人未必定能勝天,但亦不會坐以待斃。美國例子說明了多得美國人的文明,冷氣機
的普及使氣候變化預計在本世紀末只會輕微提高美國的死亡率。氣候變化對美國農業的影響雖然仍爭論不休,但先進國家如美國,農業大概只佔總國民收入的1%, 氣候變化透過影響農業損害美國整體經濟,只會是微不足道。比較美國和印度,突顯了「調適」的重要。氣候變化對印度的影響嚴重,其中一個主因是由於經濟理
由,貧窮落後的農村人口缺乏調適能力。
在同一個新聞網站中,繼「全球暖化下的『紅酒悲慘年份』」,看到另一篇以「氣候變化影響人類文明」為 題的報道,這篇關於馬雅人的報道,結論中卻似乎只強調「減緩」而非「調適」:「自然的氣候變化使豐盛的王朝湮滅,而眼前的全球暖化卻不是自然氣候變化那麼
簡單,人類活動和嚴重過量的碳排放,改變了地球氣候,使我們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馬雅末日或許只是一個傳說,但全球暖化卻是刻下威脅人類的真正危機。」
迷信傳說與危機真相之間,綠色主義分子和氣候變化懷疑論者各執一詞,但即使我們相信氣候變化帶來的問題,「減緩」不是唯一的應對方法。如果在發展中國家硬推「減緩」政策因而加劇當地貧窮問題,是真心幫助貧苦大眾的好方法嗎?
人類文明與氣候變化的因果
在 這個「左左地」的新聞網站,被抽水的先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樂主義者,接着是預言「世界末日」的馬雅人:「有研究馬雅文明的專家指出,馬雅人早習慣面
對乾旱,興建不少水利設施蓄水和灌溉,但長達340年的乾旱期令農業失收,社會變得動盪不安,最終導致政權瓦解,走向滅絕之路。」
說過了,全球暖化下有的是平靚正的佳釀,而氣象學家的預測是氣候變化一般將帶來更多雨水。馬雅文明沒落的例子,卻帶出兩個重點:其一,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可以是與人無尤,亦未必阻止得來;更重要的是,多得馬雅文明的水利設施,馬雅人才能捱過三百多年的乾旱氣候【註5】。
同一網站,最近還想抽張五常老師的水,試圖將大教授打造成漠視窮人利益的經濟學者。報道發表後有不少網友回應,其中一位留言:「看了這篇斷章取義的文章後,到底有多少人再看全篇講話?」
網站於是補充:「經讀者反映後,在第一段張五常的引文末補加『所以我認為,你要協助那些人買房子,要放多一點土地出來,要增加容積率,然後對某些窮人來說,你可以幫助他們,補貼一點低價給他們……』」
我沒有大教授的影響力,不期望他們就有關氣候變化的報道作補充,人微言輕,唯有在這裏發發牢騷。
註1
Deschênes, Olivier and Michael Greenstone.
"Climate Change, Mortality, and Adaptation: Evidence from Annual
Fluctuations in Weather in the US."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3(4), 2011: 152-185.
註2
Burgess, Robin, Olivier Deschênes, Dave Donaldson, and
Michael Greenstone. "Weather and Death in India." Manuscript, MIT,
2011.
註3
Kudamatsu, Masayuki, Torsten Persson, and David Str?mberg. "Weather and
Infant Mortality in Africa." Manuscript, Stockholm University, 2012.
註4
Greenstone , Michael, John A. List, and Chad Syverson.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U.S. Manufacturing."
Manuscript, MIT, 2012.
註5
http://thehousenews.com/nature/氣候變化影響人類文明/
作者為克萊姆森大學經濟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