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7月26日星期四

陳競新:香港國民教育要超越政黨化



香港推行國民教育,其實是香港人的權利。香港人脫離殖民統治,要尋回過去被扭曲的中國,深入了解國情,但要避免國民教育被「政黨化」,受制於「一黨之私」的視野。教育界有識之士認為:政黨、政府可以更換 (Oh... Is that true? Please say that 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但國家要永續經營,港人要肩負復興中國的重任。In China =, this is the reality. The author’s denial seems to authenticate this.

香港推行國民教育,就是為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塗脂抹粉、進行洗腦教育、荼毒香港下一代?或是香港急需推動國民教育,洗刷殖民遺痕,讓港人全力參與中國的變革?
The government just repeated the general principles and the need for 國民教育 to justify the implementation, despite the obvious flaws. The government makes no effort (or just unable) to allay the fears of the general public, especially parents and students.

港府計劃九月新學年逐步在中小學推行國民教育,引爆一場政治風波。天主教會等香港六大辦學團體已表示拒絕按港府訂定的時間表,讓國民教育在新學年獨立成科。從去年起開始高喊「反對洗腦」的中學生臉書群組「學民思潮」,自「七一遊行」後持續狙擊教育局官員,要求港府擱置國民教育計劃,掀起巨浪,獲得十多個家長及教師等教育持份者組織的響應,發動「七二九反對國民教育」遊行。

正值香港回歸十五週年,北京高度關注港府落實推行國民教育,加快港人「人心回歸」。然而,繼今年「六四」、「七一」等集會參與人數創近年新高後,不料又再出現「七二九反對國民教育」的大型社會行動。All these are attributable to political maneuvers or instigations by the political parties? The government never attempts to address the real crux of the problems and underestimates the ability of the public to discern the facts.  濃烈的抗議氛圍持續凝聚,加上國民教育已升溫為九月立法會選舉的重要議題,在泛民主派和多股力量的反對下,國民教育政策成為新任特首梁振英的燙手山芋。

長年研究如何在一國兩制下落實國民教育的教育評議會副主席何漢權,在談論香港今天國民教育被捲入選舉政治的現象時,非常感慨。他向亞洲週刊說:「全球不論英美或者日韓等國家,都推行國民教育,今天在香港卻像有原罪似的,一提起,社會就躁動不已,一邊批評說是洗腦,反對到底;(政府)一邊在沒有充分諮詢下,便說事在必行。如此非黑即白,怎能落實?」何漢權 again uses a loose definition of 國民教育 trying to draw an equal sign between 國民教育 in western countries with the coming one in Hong Kong.

何漢權長期支持透過國民教育,鞏固港人的中國人身份認同。他說,從香港社會的歷史情境出發,香港落實的國民教育必須承載一國兩制,兼顧國史、國情和港情,但港府長年以來只進行寡頭諮詢,也無視國民教育「不黨、不私、不群」的原則,對於這次混亂局面,「港府教育當局難辭其咎」。 It is really an achievement that he can say  「不黨、不私、不群」 again and again without blushing or a troubled conscience.

國民教育的他山之石

通過國民教育提升國民的身份認同感、凝聚社會,各國可見。日本文部科學省制定《小學學習指導要領:道德篇》,強調尊重日本文化,以及掌握日本歷史,認識前人對國家的熱忱態度。至於美國作為多元化國家,要求學生每天上課前唱國歌、升國旗,背誦「效忠誓詞」之餘,公民教育中心也向學校發出《公民與政府國家標準》,讓學生認識美國政府、政治及民主,此外並會教導學生互相尊重,鼓勵他們認識社區,繼而認識世界及世界大事,建立全球觀。Cleverly done, uses China’s current antagonism with Japan to justify or coerce the people the urgent necessity to carry out 國民教育.

其實香港人大多數對中國的國情了解很少,甚至遠遜於台灣,如對中國大陸的地理、省份、各省的省會及簡稱(湖北簡稱為鄂、福建簡稱為閩等),更不要說一九四九年前後的中國歷史,以及今日中國的社會特色,如戶口制度等,絕大部份本地成長的港人都一片茫然。The teaching of these facts can be incorporated into some current subjects like 通識教育, he wants to evade the core of國民教育 by stressing on some neutral components. 一些港人對英國及澳洲的認識,都多過對中國大陸的認識。香港回歸以來也有透過公共宣傳和給學校指引,推行國民教育,像回歸後即開展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一九九八年向學校傳達《升掛國旗指引》,製作教育電視節目《在我們的國旗下》;二零零四年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推動設立國民教育專責小組,推出《心繫家國》廣告,被指為是香港國民教育策略中最成功的例子。不過,其推動的力度、投放的開支並不算大張旗鼓,直至國家主席胡錦濤二零零七年到港出席回歸十週年慶典時的一番說話,成為轉捩點。The reason why there is such antipathy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國民教育 is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can learn facts that are not available in China. They don’t want to revert to the condi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it is perfectly understandable.

胡錦濤在回歸十週年晚宴時說:「青少年是香港的未來和希望,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我們要重視對青少年進行國民教育,加強香港和內地青少年的交流,使香港同胞愛國愛港的光榮傳統薪火相傳。」

國家最高領導親臨發話,時任特首曾蔭權政府隨即改變政策。從過去每年只花數百萬港元舉辦交流團和學校升旗儀式宣傳等活動,一改而著手修訂德育與公民教育課程,加強國民教育分量;零八年度更讓投放國民教育的開支彈升至六千萬港元(約七百七十萬美元);二零一零年施政報告正式宣布將國民教育獨立成科,翌年推出諮詢文件,「學民思潮」乃在臉書上組成群組,高舉反對洗腦教育的旗幟,全港最大的教師組織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也高度表達關注,而民間也屏息以待。He has a point here, we cannot lay all the blame on CY’s government, it should be on the shoulder of 曾蔭權政府 as well. 曾蔭權政府 implemented all the said consultation stealthily.

港府今年四月正式宣布,九月新學年起,小學和中學將相繼籌備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進入為期三年的開啟期。指引強調,只要教師確保中立,並鼓勵學生以多角度思考,任何生活議題包括「六四」事件都可以教授,表現出靈活空間。然而,七月六日新任特首梁振英才上台六天,媒體爆出親北京的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教聯會)獲港府每年資助近千萬港元(約一百五十萬美元)設立國民教育服務中心,並出版《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高度褒揚執政集團「進步、無私與團結」,是社會科學所言的「理想型」;至於美國的政治形勢,則是「政黨惡鬥、人民當災」,全書三十四頁只有兩頁以短文交代毒奶粉及動車追撞等爭議事件的反思,內容非常偏頗,六月起陸續向全港多家中小學寄發手冊作為參考。Note all the comments on 《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were from the media. The author never shows his endorsement but gives you an impression that he is impartial. (Smart, isn't he?)

消息一出,全城譁然。儘管港府官員全面撲火,新任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劃清界線,強調《手冊》絕不是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教學材料,承認手冊內容偏頗,自己若是教師也不會選用作教學。然而《手冊》已如炸彈讓社會燃燒起來,並變成動員社會反對聲浪的觸媒,加上吳克儉十七日訪京密會大陸教育部長袁貴仁曝光,引起社會更形質疑。數位曾擔任媒體工作的家長透過臉書,組成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並發起千人公開聯署聲明,叫停國民教育。發言人陳惜姿說:「《手冊》出現,一向身心疲累的家長猛然醒了,我們擔心國民教育變成洗腦工具。關乎下一代的教育,家長不能坐視,要向洗腦課程說不!」

陳惜姿又表示,家長並不反對國民教育,但教育局提出的課程指引將愛國和愛黨混為一談,概念偏頗、落後,未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令家長感到困擾。「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更指,要求港府撤回國民教育,就是反對中共介入香港事務。他說:「我們視國民教育為特區政府教育政策的基本法二十三條(國家安全條例),也視之為西環(北京駐港中聯辦暱稱)治港在教育界的延伸!」

推動國民教育無疑是特區政府的「政治任務」,但北京也理解港人憂慮。中共在港喉舌《大公報》權威專欄《井水集》七月二十日以《國民教育可議不可反》為題表明立場,但強調﹕「部分家長對國民教育作為中小學必修課的規定有所保留,以至有所抗拒,這裏面有很多歷史和現實原因,不能怪家長們的想法。」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去年六月表示:「內地國民教育內容不能照搬到香港,要適應香港的需要。」

上屆政府遺留的炸彈

北京理解一國兩制下推行國民教育的特殊性,但在上屆特區政府的操作下,旨在提升國家認同的國民教育卻被廣泛視為是推動政權認同的愛黨教育,引起社會強烈反彈,並將炸彈遺留給新任政府。將代表教協參選九月立法會教育界議席的教育部研究主任葉健源便表示,將爭取政府撤回國民教育科。

何漢權卻認為,有必要推行國民教育,但香港曾經歷一百五十多年英國管治,國家認同和政治主流意識甚至是官民關係都有特殊情境,推行國民教育相當艱巨,進行國情教育之餘,必須要兼顧港情;他以「中國模式」中高舉經濟與科技發展的旗幟為例,國民教育充其量只有半桶水。「三十多年改革開放,中國模式成功的背後,文化毀傷、宗教失落、道德下滑以及人性扭曲的實例很多,而且港人一向持守人權、自由、法治等核心價值,又怎能不兼顧?」

讀歷史出身的何漢權八四年首次到北京,親身領悟國家的感受,之後便不斷鑽研在港落實國民教育的複雜性,並長期在香港報刊發表相關文章。

Let’s go back to 何漢權’s reaction a year ago.

何漢權斥國民教育「亡國」  太陽報20110522

【專案組報道】教育局具爭議性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計劃將於一二及一三學年度出籠,屆時將成為中、小學必修科目。消息一出,惹來各界反彈,其中堪稱中史科「中流砥柱」的何漢權,更以「亡國論」來形容相關教改,直斥「革中史的命」,等同亡了一個國家。任教中史科逾四分一世紀的何Sir,身兼教育評議會副主席及上水風采中學副校長之職,對教學滿腹經綸且充滿熱誠,希望成為誨人不倦、春風化雨的好老師,目的是教好「死不認錯」、「死牛一面頸」的教育局。

談及國民教育科,何Sir即變成面紅耳赤的評論員,「要滅亡一個國家,首先就係亡佢嘅歷史!」他談到中史科改革,義憤填膺,更指教育局○○年取消中學中史科為必修科是「革中史的命」,至今更見惡果。據他所知,修讀中史科的高中生至今不足七分之一,現又強推國民教育科,即是將中史分件拆散,形同替中史「割脈」!

Sir愈說愈火光,更預言屆時「談德說國,定必生厭」,「到時社會、通識、國民教育科都有歷史,老師唔悶,學生都悶啦!」他預測教育局為推相關課程將出下策「夾硬嚟」,如此只會令教師心不甘,在靈魂與肉體分裂的情況下,教師只有馬虎應對,屆時將十分痛苦。

How the person and paper change over this span of time!

「學民思潮」群組在短短三週內由四千人驟增至五千餘人,但正如該團體成員保良局李成璧中學的鮑俊浩說,他是香港人,雖然流著中國人的血,但既不同意主政中國的共產黨,就不會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這樣的言論,當然和民主派內的愛國主義者如司徒華、張文光等人的看法全然不同。因為在他們看來,成為中國人是他們的權利,也是他們畢生奮鬥的目標。他們所認同的「中國」,並不能被一個他們所不認同的政黨所偷走。 It is an attempt to bundle中國 with主政中國的共產黨, 不認同中國共產黨 is equivalent to 不是中國人.

香港推行國民教育,其實是香港人的權利。香港人脫離殖民統治,要尋回過去被扭曲的中國,也要避免今日有關中國的國民教育被「政黨化」。政治學的基本要義就是:政黨、政府不等同國家。政黨、政府可以更換,但國家要永續經營。而新一代香港人更要肩負起中國改革及復興的責任,這也是何漢權等香港教育界有識之士的心聲。

國民教育 has met with serious opposition and it is already dead (at least for now). There are many good articles written on this issue and I don’t want to repeat them. The incumbent government is politically inept if it pays no heed to the general sentiment against its implementation. It would only further undermine the already shaky foundation of the government. The coming election in September has rendered many usual supporters of government silent and there are only a few defenders like 林鄭月娥, 教育局長吳克儉(even he keeps his response to blog articles instead of open discussion) and some members of 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