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7月22日星期日

吳克儉﹕兼容不同意見 培養獨立自主學生 ——3年開展期讓學校循序漸進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最近,我看到社會大眾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有許多討論。身為家長,我亦和普羅大眾一樣,希望學校培養出有品德,對社會、國家甚至世界關心且有承擔的下一代。

共同核心價值

自我上任教育局後,接觸了不同界別的同工,深深體驗到香港「核心價值」的寶貴,包容、多角度看問題正是香港今天成功的要素。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倡議的,正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自主能力,可以明辨是非,具情理兼備的價值判斷力,建立個人抱負及理想,對家庭、社群、國家與世界做出承擔及貢獻,與香港「核心價值」是完全一致。

《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並不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編寫

早時,社會以為《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就是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教材,讓我再次重申,《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並不是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教學材料,本科課程綱要是在2012430日公布,而小冊子3月已經出版,兩者在時序和在課程組織編排上,絕無關係。把這本小冊子形容為政府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洗腦」工具,與現實不符,且有誤導群眾之嫌。

不是沒有諮詢─2011年諮詢─20124月定稿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不是全新事物,香港學校已有多年推行德育、公民教育的基礎。現在備受爭議的「當代國情」部分只是整個課程的二十分之一。

我聽到一些聲音,以為教育局9月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是先推行,後諮詢,因此,應先撤回該科。事實上,在2011年,由本港學者、中小學校長、教師組成,在香港大學前副校長李焯芬教授領導下的課程發展議會專責委員會,辛勤工作,就課程綱要進行了4個月的公開諮詢,並與教育局的同事出席了不少討論會,從不同途徑廣泛收集社會各界的意見,閱讀了千多份意見書。我們亦就不同意見,作出許多修改,從而制訂出於2012430日定稿的課程框架,涵蓋人生所需的價值觀及態度,以普世價值為基礎,包括人權,盼望造就有品德的學生,能獨立思考、持開放的態度,成為家庭、社會、國家甚至世界村的一分子。

3年「開展期」 回應訴求

教育局充分了解到學校經驗各異,也需要時間去準備和適應。因此,我們建議學校以3年「開展期」,讓學校按其校情循序漸進地準備或分階段推行。同時,教育局也重視香港的多元辦學的特色,所以也邀請並歡迎辦學團體以「辦學團體為本」的模式去推行此科,包括編制結合她們辦學理念的教材去教授本科和舉辦相關培訓。在與辦學團體的溝通中,教育局更深深理解到不同團體雖背景不同,但目標一致:都是希望能培養出有品德,慎思、明辨及有承擔的下一代。一如既往,我們也鼓勵學校專業團隊選取不同教材以豐富教學內容。

不是政治洗腦

家長和社會人士擔心,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會變成政治洗腦。我希望家長和市民大眾能先到教育局的網頁去看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註),並自行判斷這課程是否旨在洗腦,免給別人誤導。

《指引》不斷強調須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須秉覑持平、多角度和開放的態度,引導學生對任何事件作出合情合理的判斷,以豐富學生思考在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及世界五個範疇內應如何的安身立命,做有承擔、有理想的人。這怎可能是政治洗腦呢?

結語

我要嚴正說明,特區政府推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而不是洗腦教育。誰不願意未來的棟樑是一個個有品德,對改善社群、國家乃至世界的生活有承擔精神的青年?從諮詢到正式公布,體驗良多。讓我和我的同事們會更珍惜不同的意見,繼續用包容的態度去聆聽不同的聲音,令未來的教育政策做得更好,造福後代。

作者是教育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