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3月16日星期六

通識導賞﹕視覺抗爭



文 陳嘉文

【明報專訊】新特首上場半年,香港似乎還未有一番新氣象,早些天還有報道說民情差如03年七一前。人人都有一籮筐訴求,住屋、通脹、教育,在這個示威普及的年代,單靠橫額對聯是不夠的,我們更要學懂如何「搶眼球」,加點創意多點變化,在芸芸隊伍中才能脫穎而出,讓大眾和傳媒記得你的訴求。若近日學者提倡的「佔領中環」真會上演,大概也可以向一班藝術系的同學偷偷師,為抗爭搞搞新意思。

示威如何多,政黨還是最有經驗的遊行組織。不過,沒想到它們卻是最保守的一群。曾替不少政黨做橫額、道具設計的榮仔說,政黨的橫額,可發揮的空間其實很小。「他們找我設計的時候,認為你是藝術系的人,又年輕,可以為他們帶來新鮮感。誰知落手做起來,人頭又要大,logo又要大,最後又回到最原始的那種,只能在顏色上微調。」

視藝二年級的Yan Yu說,團體組織做宣傳物有很大限制,尤其它們常顧慮「阿婆睇唔到」,她曾經在一個青年團體幫忙設計小冊子,字體不斷被其他成員要求放大再放大,原本的設計其實都無法實踐,「這是個青年團體,主要宣傳的對象應該是青年,長者其實很少拿來看」。

遊行中展示「空間」

榮仔和Yan Yu,都是浸大視藝校園關注組的成員。去年,一直租用的前皇家空軍基地校園,突然被政府加租逼遷,視藝學生和舊生成立關注組捍衛校園,沒有政黨加諸的框框,發揮空間更大,有份做示威工具的還有寶鋒和Apple。他們曾經在旺角街頭做裝置藝術,路人好奇圍觀,又在七一幾萬人遊行時,在人群中隔出10米乘10米的空間,讓人感受他們所想要爭取的學習空間究竟是什麼一回事。「香港人從前示威都只得一兩道板斧,不是橫額就是直幡,其實示威還可以有很多其他可能性。」就算同樣是掛banner,也可以有不同形式。寶鋒去年曾做過「浸大視藝院 學生救校園」和「政策短視 扼殺創意」的橫額,不過他的橫額雖然雪白無色,但卻十分注目。「我在街巿撿來幾十個盛菜的大發泡膠箱,在底部用天拿水寫字,就能輕易『雕』出橫額,一個箱雕一個字」,把箱串連起來的橫額,氣勢果然不凡。

■慳家道具

自己動手慳得多

每逢立會、區會選舉,四處都看到排山倒海的旗海,榮仔說,大量訂貨的話,每支直幡都要近100元。去年為保衛校園,榮仔與戰友們也要用到大量直幡,不過沒有政黨財團資助,他們都要慳得就慳,於是放棄向印刷公司訂貨,自己動手做,在五金舖買來幼管,再套上人手印製的旗幟,每支不過10元。

■示威新點子

道具互動

寶鋒建議,道具可以走出「只能遠觀不可褻玩」的層次,若能增添更多互動元素,信息可傳達得更深刻有效

事先張揚

榮仔建議,若有意造示威道具遊行,可仿效奧運、世界盃的吉祥物,事先設計、張揚,讓示威以外的人也能接觸到相關設計、圖像,可把信息傳達得更廣泛

■示威藝術貼士

1. 有效傳達信息

.示威方式不能花太多時間,最好在幾秒間就能傳遞信息,例如街頭話劇動輒演幾分鐘,就已經太耗時,即使有路人肯花時間駐足了解,媒體也沒有時間

.要顧及受眾理解能力,一看就明最好。寶鋒說曾經有人建議做雕塑表達意見,但最終被指太難明而放棄

2. 便攜

浸大視藝同學做的學校模型,用木砌成,寶鋒說,其實這件示威道具也嫌太重,可以再造一次的話,他會想辦法造得輕一點

3. 製作簡單

示威通常有迫切性,而且一般要爭取權益的貧苦大眾也能做到,準備時間有限,不可能造一些太複雜耗時的道具,所要用到的物資要少、便宜

4. 搶眼

回歸基本步,示威最大的目的是要引起民眾、傳媒注意,所以示威道具一定要搶眼。不過寶鋒提醒,不能只追求搶眼而放棄緊貼議題,九唔搭八引起的注意也不會長久

■示威進化

榮仔說,十多年前的示威,常見的只有橫額和直幡。回歸後,示威活動愈見頻繁,2003年七一遊行,已見有不少示威道具玩惡搞,如有人戴上「掃把頭」倒葉劉淑儀。直至2010年的反高鐵運動,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捩點,苦行、音樂會,也成為抗爭的新形式。

教育局稱大學生平均只須佔用7呎乘7呎的學習空間,指浸大視藝校園過大。關注組成員於是在旺角街頭搭製裝置,劃出7呎乘7呎的空間,安排同學在裝置中畫畫,頭頂還有藝術系同學常用的工具在盤旋,想要讓民眾知道,在有限的空間學藝術是什麼一回事。(受訪者提供)

去年七一,浸大視藝校園關注組造了一座校園模型往遊行。(受訪者提供)
沒有顏色的「橫額」,反而很突出。寶鋒說這個橫額很易,只要在發泡膠箱的底部,用天拿水寫字,就輕易雕出大字。(受訪者提供)

 

七一遊行時,為體現「空間」,榮仔想出用一幅透明膠布隔開人群,是一種概念性強、能營造強烈視藝效果和容易讓人「入腦」的示威道具。(受訪者提供)
(左起)榮仔、寶鋒、Yan Yu、Apple(陳嘉文攝)
幼管(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