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3月16日星期六

林喜兒: 都是男尊女卑的錯?





去年在印度發生多宗轟動國際的強姦案,傳媒一面倒把原因歸咎於印度傳統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概念,彷彿一切都是傳統所累,文化的錯。

然而印度傳統文化又是什麼?是否幾千年都沒變過,經歷殖民、獨立、全球化,今天的印度社會,是否用傳統文化四個字就可解釋一切社會問題。

為什麼說到性侵犯、家庭暴力這些議題,總是和只是連結到印度的女權問題。

印度學者Professor Tejaswini Niranjana說,對印度最大的誤解,就是單一地對文化作出批判,甚至乎,印度人自己也相信這一套說法。

都是文化的錯?

Professor Tejaswini Niranjana是印度文化理論學者,也參與不少印度電影和音樂工作,對所謂「印度文化」自有其見解,不過她倒不是把一切都推到文化的頭上,特別是近日發生在印度的一連串強姦事件,當全世界的槍頭都指向印度文化上,她希望大家要看清楚,對文化的批判,其實是最大的錯誤。「首先我要說清楚我指的文化是什麼,文化是生活方式、意義生產的方法,而不是文明、精英主義的概念。近來大部分的評論都是一面倒地把問題說成是因為在印度男女不平等,彷彿只有印度才有男女不平等,而這又是印度這些落後、不夠現代化的國家才有的現象,可是今天誰也是活在現代化的社會。」這些論述的潛台詞似乎就是西方是現代化文明社會而這些第三世界落後國家就會有這些問題。Tejaswini Niranjana強調她不是愛國主義者,不是盲目地為自己國家護航,只想指出不能片面地把源頭都推在文化身上,而忽略了其他的問題,更甚的是把性侵犯、家庭暴力說成是印度特產一樣,好像世界其他國家沒有這些問題。

強姦性侵報道為何只針對印度?

事實上,翻閱所有關於印度強姦案件的新聞,報道也好評論也好,本地也好西方也好,百分之九十九都說成是因為傳統文化產生的後果,像男尊女卑的概念、殉葬傳統、種姓制度等等,把印度說成是「性侵之都」,什麼「強姦文化」,然後一切都推到傳統文化上,這個說法看上去好像很有道理,很說得通,媒體一面列出在印度每多少時間就有一個人被強姦,家暴案件又有多少多少,一大堆駭人的數字作證。然而肯定的是性暴力不是印度獨有的問題,Tejaswini Niranjana提到一篇來自英國《獨立報》的文章,文中列舉了一些數據,源自國際特赦組織的數字:在英國每年有八萬名女性被強姦,四十萬名婦女被性侵犯,而根據政府估計,在英國每年有一百萬名婦女是家暴的受害者。另外,來自《衛報》的一篇文章也列出統計,在美國只有24%的強姦案能夠逮捕犯案者,不用說定罪數字。「這兩篇文章要說明的都是西方主流媒體在報道印度的性侵犯問題時,其實是把印度社會妖魔化,而『我們』的西方文明社會就沒有這些沒人性的事發生。事實上家庭暴力在什麼地方也會發生,這顯然是個現代社會的問題。」那些說印度女性晚上不能外出,衣著也要很保守的論述,其實也都不是印度獨有的問題,即使在美國,紐約如此國際,如此摩登城市,也有說法是女性晚上還是不要獨自到哈林區,穿著也要小心一點,這些批評或意見,似乎是放之四海而不是那個文化的特產。

印度女權運動  幾百年來一直有

然而印度男女不平等現象好像是根深蒂固,其實印度的女權運動歷史悠久,也經歷不少階段,像殖民、獨立運動的影響,Tejaswini Niranjanay指出甚至可追索至公元六百年前,「如果根據一般對女權運動的定義,是一些批評女性的從屬位置,為女性爭取更多的機會的話,公元六百年前印度已經有女性寫作,當中包括一些佛教僧侶,她們在當時社會中有些地位,能夠書寫自己的文化和生活,這些在今天社會被認為是女性主義、女權運動的東西。當然我們也不能就此說運動從公元六百年前開始,只是我們可以這樣想,今天我們在問的一些問題,原來在二千多年前已有人發問,而在不同時間應嘗試去回答不同的問題。

片面例子認定文化落後

說到印度在現代社會的女性運動,可回到一百五十多年前,十九世紀末的社會改革者,當中很多是女性,那時她們開始處理一些女性議題,像上層社會女性不能再婚,這是印度教的傳統,她們也嘗試阻止在丈夫喪禮上要陪葬的傳統,這些發生在某個歷史時刻和某個階層的事情,很多時候卻被說成是所有印度女性的問題,好像當丈夫過世,所有印度女人也會被燒死一樣。」當時的社會改革者是被殖民者攻擊的,這便要提到印度的殖民歷史,「在18世紀,當時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只想在這裏做生意賺錢,他們沒想到要管理印度人,由印度人繼續以自己的傳統文化生活,直至後來英國本土政局的轉變,又打敗了印度的國王,英國的國力上升,反之印度國力下降,殖民者從商人變成政治權力,也促成了文化上的優越感,他們認為印度人都是野蠻人,因為他們對女性很差,他們會燒死女性,隨機地利用這些例子去認定印度傳統的落後,他們不懂解決,就讓文明的殖民者來教育他們。到了十九世紀中後期,一些民族主義者也認同了這些概念,認為印度文化就是這樣,就是如此落後,認同殖民者的論述就是可以走向現代化。」

殖民歷史現代化結果

Tejaswini Niranjana強調,印度的社會改革由來已久,在英國人來到前已出現,事實上,印度很早已有女醫生,而且很多女性能夠接受大學教育,由於中產階級認為醫生是很受尊敬的行業,所以鼓勵女性讀醫科,今天超過一半醫生是女性,「我的母親也是醫生,她在四十年代讀醫,所以如果你說沒有社會改革,這些事情怎會發生,而這些改變不是因為有西方人來到,也把文明現代化的東西帶過來,不可能是這樣簡單,當中很大程度是印度的精英階層跟殖民者商議,長時間的討價還價後的結果,在日本韓國委內瑞拉的情況也是一樣,所以,不可能簡單地說成這就是文化或是沒文化,這就是現代化的結果。」到了三四十年代的獨立運動時,很多女性也有參與,可說是女權運動的第二個浪潮。一九四七年印度獨立後的二十年間,運動好像停了下來,「那是民族主義蓋過了一切,當時政府給予女性很多權利,同時對不同的階層也給與利益,可是這些民族的情緒不能維持太久,大概二十年已是極限,所以到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開始,女性發現民族主義不能解決她們的問題,不少左翼的女性社運人士出現,推行了不少運動,一直至今天,是第三個階段的女性運動。」可以肯定的是印度幾百年來都有女權運動,只是一直被忽視,而殖民的歷史也令西方價值一早在印度生根。

印度文化  比你想像更豐富

今天談到的一些印度文化,大部分人也認定是歷史傳統,而且跟所有印度人都有關係,最表面的莫過於是這些印象:印度菜就等於咖喱、所有印度人都是瑜伽高手「能屈能伸」,然而東南西北不同地區也有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不同階級和宗教也產生不同的文化,單是語言也有二十多種,方言更多達二百多種。Tejaswini Niranjana提到嫁妝文化,就是女家要付男家禮金的習慣,「其實最初只是某些小社區的習俗,後來社會經過現代化的進程,很多人也利用了這個嫁妝文化,目的就是藉此賺取金錢,拿免費商品,於是後來成為了社會習俗,特別是中產階級甚至上流社會也流行此文化,而不是在低下層社會流行的事,所以這是受過教育的精英分子的問題。其實在一九六一年印度已有反嫁妝這個法例,當然實際上很難執行,而且很多時是在䒷底交易,然而很多印度人也把這些當成是自己的文化。」所謂的傳統、文化是怎樣來,經過歷史、社會的轉變,他們又變成什麼,可能這才是更值得思考的問題。

世界小姐 提升還是貶低女性?

殖民、獨立運動,印度也無可避免地「與世界接軌」,活在全球化的影響中,Tejaswini Niranjana說浪潮大概在一九九九年才捲入印度,「記得一九九六年世界小姐在班加羅舉行,當時大家也不知如何反應,有些人批評那是把女性變成商品、有些又說是不切合印度文化,另外也有說法是提供更多機會給女性、印度女性能夠踏上世界舞台等等。」印度在一九九五年加入世貿,往後在印度社會產生的變化,我們也不太陌生,例如農民的運動也同樣發生在韓國。Tejaswini Niranjana說在印度有農民燒肯德基店,「然而很多印度人接受情人節,某程度上是一些賀卡公司鼓吹的文化。在二○○九年左右,有些激進分子,右翼組織發起運動,但凡在二月十四日,在公眾場所看見情侶親吻,慶祝情人節,便會捉他們去結婚,因為他們認為未婚女性在公眾地方表現親密是不道德的。後來有團體發起了非暴力的反對運動,他們在facebook成立群組聲援,很快便有超過四萬人支持加入行動,後來他們在情人節當天寄出粉紅色的內褲給這班人,運動的名稱叫做Pink Chaddi Campaign。」

說起印度,還有很多很片面的印象,好像我們都認定Sari是她們傳統的服裝,然而Tejaswini NiranjanaSari作為印度標記,都不過時百多年的歷史,「十九世紀展開的民族主義運動,他們把Sari定為印度的制服,也把某種印度音樂舞蹈定為代表印度的東西。事實上今天的印度女性在穿衣上是很自由的,不一定要穿Sari。」正如西方認為旗袍就是代表中國,是中國文化,然而我們要問的,大概就是這些文化是怎樣建構出來,又怎樣被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