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月14日星期六

工商時報社論: 發展經濟才是硬道理



13任總統選舉結果揭曉,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脫穎而出,獲得連任,我們在此申表祝賀之意。雖然馬總統勝選感言中強調會重視台灣經濟,並協助青年人實現台灣夢,但我們依舊要提醒馬總統,未來4年台灣經濟將面臨全球及區域的挑戰,如欲實現承諾,政府就必須大刀闊斧的進行經濟結構的改革。

從本次選舉的結果可以發現,經濟才是民眾最關切的,只有改善經濟才能獲得選民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年全球經濟在金融海嘯、歐債風暴的籠罩下,景氣循環愈趨不規則,這雖不是台灣的問題,但台灣的外貿依賴度高逾7成,出口產品過度集中,因此每次受創都比日、韓來得深。2009年金融海嘯時如此,預料今年歐債風暴的衝擊,亦復如此。因為這4年台灣產業結構並沒有太大的改變,這將是台灣未來經濟最大的罩門。

歐債風暴雖早已影響去年美、歐的經濟,但由於希臘、義大利等五國今年234月到期的債券,每個月都在600億歐元左右,這是筆驚人的數目,若這些國家無力償債,必將牽動信心危機,而重創全球需求。如此一來,台灣的出口豈能不受波及?雖然外界都認為這次的歐債危機不會像四年前金融海嘯的猛烈,但如今全球經濟變化愈來愈沒有法則,景氣的起落愈來愈撲朔迷離,馬總統自不可掉以輕心。

今天台灣除了面臨景氣衰退的風險,還面臨產業結構調整的壓力。各國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好的產業結構能降低台灣總體經濟的衰退風險,像南韓的面板、半導體、造船、汽車、通訊產品,占其出口比重極為均勻,都在7%左右。但我國僅電子產品占出口比重已近30%,復以台灣產業多數循代工模式,這樣的產業結構非但使得台灣經濟容易大起大落,並且國民所得也不容易提高。如果這個結構不改變,四年後馬總統要實現人均GNP達到3萬美元,其可能性恐怕是微乎其微。

歷經這場選舉,馬總統其實也深知民眾關心的不是總體經濟成長多少、人均GNP多少,民眾最關心的還是就業、所得與貧富差距的問題。過去兩年政府部會門口總有一張海報如此寫著:「中華民國,精采一百,經濟果實,全民共享。」事實上,這幾年有時經濟成長雖有不錯的表現,但是根據官方的調查可以發現,廠商實際加薪的比率並不高,從國民所得統計的資料更可以發現,2010年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率44.5%,不僅低於10年前50%的水準,也創下歷年最低。這說明在當前台灣這樣的產業、賦稅及勞動市場結構裡,縱令經濟成長超過10%,也無助於提升小民百姓的收入。馬總統這兩年來經常強調「經濟成長可以改善所得分配」,但從這些年的薪資、國民所得統計的數據看來,馬總統必須調整這個思維。在追求成長之餘,必須調整產業、賦稅及勞動市場結構,才能實現充分就業及提升中產階級所得,並改善貧富差距。

台灣除了有內部產業結構調整的急迫性,在南韓近年來積極融入區域經濟整合下,也讓台灣備感威脅,因而政府相關部會已開始積極與貿易夥伴洽談自由貿易協定(FTA)。我們認為政府積極尋求經濟結盟是對的,但必須記取當年為加入世貿組織(WTO)而輕易承諾調升米酒酒稅的教訓。不合理的米酒酒稅雖在馬總統主導下回歸正常,但這個教訓卻不能忘記,否則簽訂更多的FTA,非但無法解決小民百姓的經濟處境,反倒惹出許多問題來。

馬總統得以連任,接下來將依據其所規劃的黃金十年進行改革。根據黃金十年的願景,希望未來黃金十年是「和平的十年、建設的十年,幸福的十年」,政府將會進行相關法規鬆綁。我們贊同不合時宜的法規確實應該予以刪除,但是在有關勞動市場的法規部分,如果要談鬆綁這件事,恐怕必須三思。世銀每年公布的經商環境評比,以往包括「聘僱員工」這一項,但近兩年已加以排除,我們相信世銀已顧慮到評估經商環境好壞,本來就不應該以解僱勞工的難易、開除成本的多寡加以認定,因而有此一決定。由此可知,當我們在黃金十年願景裡談到法規鬆綁時,必須體會勞工的感受,否則黃金十年對勞工而言,何來幸福可言?

我們肯定馬總統過去4年兩岸開放、因應金融海嘯的創新作為,相信馬總統也必然能為未來4年、甚至10年的台灣開創新局。惟其間非但有全球景氣衰退的挑戰,還有內部經濟結構調整的壓力,選民已把這個重責託付予馬總統,站在歷史的轉捩點上,馬總統當然得全力以赴。我們認為,在這些內外動盪的情勢中,只要馬總統一切施政能多替小老百姓著想(正如米酒一樣),相信必定能帶領台灣在未來幾年創造另一個經濟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