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年六月,滿清攝政王載灃打算免去津浦鐵路總辦道員李順德等官員的職務,他徵求張之洞的意見。張說:「不可,輿情不屬。」載灃堅持,張又說:「輿情不屬,必激變。」載灃卻不以為然,回答說:「有兵在。」載灃離開後,張之洞歎息了一句:「不意聞此亡國之音啊!」於烏坎事件後,聽到中共大員「黨要管武裝力量」的主張,亦「不意聞此亡國之音」!
《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烏坎轉機提示我們甚麼〉的評論,褒獎了中共廣東省委在烏坎事件中的表現,說了「解決群眾合理訴求的堅定承諾,化解了激烈的情緒,為問題的徹底解決,為當地的穩定和諧,創造了基本條件」的一番話。哪怕烏坎事件最終和平解決了,哪怕滿足了群眾合理訴求,烏坎事件也不值得「在牆頭上吹喇叭」。自汕尾地方當局對烏坎事件的「境內外敵對勢力」的定性上,自廣東省委副書記朱國明「烏坎組織者若頑固不化必追究」的「朱六點」中,照舊是殺氣騰騰。即便是汪洋那句委婉的「黨要管武裝力量」,也露出了暴力維穩的刀光斧影。烏坎事件被和平了之後,「向烏坎學習」的海門人,隨即就嘗到了「黨管武裝」的鐵拳。
把「黨管武裝」拿到歷史中看,中國的現、當代苦難,無不發軔於斯!若非「黨管武裝」,西元一九四九年登基的中共,能夠餓死幾千萬民眾而不倒台嗎?若非「黨管武裝」,中共能在西元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動用坦克車去平息學潮嗎?若非「黨管武裝」,中共能夠以強拆而逼迫民眾自焚嗎?若非「黨管武裝」,高喊着「民主」上台的中共,能夠六十多年來一成不變的不民主嗎?延安整風、揪叛徒、鎮反、肅反、四清、反右、文革,中共一系列的政治運動之所以能連續的禍國殃民,莫不因「槍桿子裏面出政權」,莫不因「黨管武裝」。
《史記》有言: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伊拉克的薩達姆,埃及的穆巴拉克,利比亞的卡達菲,這些獨裁者都曾經「手中緊握槍桿子」,都曾因強大的武裝力量而自信滿滿。但是,他們的今天呢?
易水虹 大陸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