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長蓋特納訪京,與中國商討對伊朗實施出口制裁,但照目前形勢看,美國以國會通過的金融制裁法案,落實對伊朗歷來最嚴厲的經濟制裁,很難得到國際普遍支持,反而加劇美伊惡鬥的軍事衝突風險。
中國外交部在蓋特納起行前夕,表明中國拒絕把石油貿易和伊朗核項目掛鈎,使蓋特納此行大有可能淪為一場無法取得成果的中美博弈,且進一步削弱中美的戰略互信基礎。
歐盟據悉原則上已同意響應美國的號召,蓋特納今次亞洲之行,先到中國,再到日本和南韓,試圖取得全面支持,使「禁制之劍」能夠有效重創伊朗的經濟命脈。然而,中國一再表明立場,並強調與伊朗貿易不違反聯合國相關決議。
很 明顯看到,奧巴馬新年前簽署的國防融資法案,以此對伊朗實施制裁,鎖定伊朗的原油出口收入,規定國內外民營及國營銀行若與伊朗國內處理石油收入的央行或金
融機構有交易,都會受到美國抵制和懲罰,據此國內法強行要求各國聯手封殺伊朗,不僅有違國際慣例,更流露出以國內法取代國際法並要求各方遵從的霸氣。
照 中國對外的國際行為「準則」觀察,北京否定美國今次制裁行動相信不易動搖。以中美海上非傳統安全合作為例,在打擊和攔截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流通,中國一口拒
絕參與由美國發動的「防擴散安全倡議」(Proliferation Security Initiative),便是以攔截行為缺乏國際法基礎為理據。因此,對於美國以國內國防融資法封鎖伊朗石油出口,連日韓是否甘願服從都成疑問。
中國在一九九三年成為石油淨進口國;二○○四年進口量首次超過一億噸,佔國內石油總供應量百分之四十,照國際慣例,一旦進口量超過一億噸,國家便需要採取外交及經濟手段保證石油安全。
中 國石油進口量目前逾一成來自伊朗,可以說,伊朗是中國在中東石油外交的重點。事實上,過去十年已不斷苦心經營,從二千年初與伊朗簽訂石油工程承包協議,到
二千年中段,中國國有企業在當地所經營的能源業務,由獲取石油服務與開採合約,擴展到規模更大的勘探和開發項目。如今中國在伊朗的石油和天然氣部門投資, 估計逾五百億美元,利益之根可謂深種。
雖然中國今年一月從伊朗進口原油日均量減半,而且減勢未停,但原因只是雙方就石油進口合約價格和付款
信用期限出現分歧。因此可以說,只要中國不改變立場,即使歐盟參加美國的制裁行動,但伊朗仍有廣闊的亞洲出口市場。從這個角度看,伊朗聲稱封鎖霍爾木茲海 峽,是恫嚇成分居多。
很明顯,今次美國發起封鎖伊朗石油出口,不易對中國產生實質性的衝擊和破壞,但歐美若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破壞當地的
石油設施,則會損害到中國在當地苦心經營的利益。另一方面,俄羅斯去年底再加強參與伊朗布什爾核電站合作項目,並利用「伊朗牌」作為與歐盟及美國的外交博 弈籌碼,也不會輕易改變支持伊朗的立場,使美國的封殺行動難以落到實點。
如今中美在制裁問題上的分歧,難免加劇兩國的戰略相互猜忌。去年春,美國採取「奧德賽黎明」軍事行動以戰斧式巡航導彈狂轟利比亞前,在聯合國禁飛區決議中,中國投棄權票,仿效俄羅斯,表態不參與直接的軍事衝突,而是準備參與之後的和平調停行動。
今次美國制裁伊朗,中國反對,但在戰略考慮下,也許不會增加向伊朗進口,刺激美國,但在不違反聯合國決議下繼續與伊朗貿易,也難免令中美之間的利益矛盾在美國大選年繼續摩擦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