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九日公布了金正日逝世的消息,在美國國內引發了新一輪對美國及其南韓、日本盟友究竟該如何應對北韓局勢的良性爭論。就新領導人金正恩(見圖,美聯社)帶領下的北韓將何去何從,各種預測眾說紛紜,政策建議也五花八門。
素有聲望的學者、前美國白宮亞洲事務主任車維德(Victor Cha)寫到:「我們所認識的北韓已經結束了。這個政權將無法團結一致,或許幾周內,或許數月後,它終將分崩離析……。」車維德以及同樣持此觀點的人士或許是對的,且如他所言,對這種恐怖的可能性,我們必須更好地未雨綢繆。然而,這不是我們第一次聽到這種戲劇化的警告了。例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約翰.多伊奇(John Deutsch),在一九九六年甫卸下聯邦調查局局長一職,便以同樣肯定的口吻宣布,「隱士之國」北韓三年內必自取滅亡。
不少專家相信,雖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正面臨巨大問題,繼承父業的「偉大接班人」也還未經考驗,但在可預見的將來,目前的政治體制仍會繼續存在。這種觀點是可以理解的。如何應對上述兩種可能性,成為華府最近「重返東亞」之外交政策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一些分析人士稱,由於美國對北韓的了解及對其發展施加影響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眼下最好的方針,是先按兵不動,觀望中國在穩定北韓局勢及促進北韓採取合作外交政策方面所能取得的進展。其他人士則傾向於認為這可能是一個新契機,華府應把握機會,恢復與北韓的一系列商貿和學術交流。柯林頓執政的最後幾年,美國同平壤當局開展的交流初顯成效。可惜的是,布希政府拒絕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而歐巴馬政府在執政的前三年裡,除偶有例外,在此方面也頗令人失望。
毋庸置疑的是,平壤當局的參與,對就北韓發展核武問題展開的六方會談至關重要。但是,美國不應讓六方會談的挫折阻礙其在許多其他領域取得進展。美國須加強和北韓的接觸以及對北韓的了解。美國政府還應解除對北韓剩下的經濟制裁,鼓勵這個軍隊主導的政權側重經濟發展。這些拓寬兩國交往的措施,不僅可以促進似乎注定舉步維艱的六方會談取得進展,還可望為遲遲未見的雙邊外交關係正常化做好準備。
當然,歐巴馬政府應當繼續迎難而上,爭取說服北京當局加入華盛頓和首爾的行列,為應對北韓政權崩潰這一危險的可能性預先打算。但是,這不應妨礙其與平壤當局建立持續的商貿、學術、文化和體育交流。北韓政權在可預見的未來將可能存續,美國應該積極地推動而不是阻撓其參與國際事務。
根據我的個人經驗,我相信此舉很有可能會受到北韓方面的歡迎。在一九七二年,除三名美國記者外,我和我的家人是最早獲美國政府允許訪問北韓的美國人。我們懷著開啟商貿和學術交流的希望前往北韓。中國當時正對美國採取開放政策,平壤當局顯然非常震驚,便也想要探索塑造類似關係的前景。但是,經過兩個星期開誠布公的討論,事實證明,北韓官員仍太過死板,遠遠比不上周恩來。
當我在二十五年之後重回北韓,局勢已經迥然不同。接待我的東道主儘管不願承認蒸蒸日上的中國模式所帶來的衝擊力,但似乎十分熱切地想知道如何能將這種模式與北韓國情相結合,就像越南十年前所做的一樣。於是,一九九八年至二○○○年在亞洲基金會的協助下,紐約大學法學院在中國為北韓官員舉辦了一系列關於國際商法的培訓研討會。這也促成了一九九八年初,一個北韓對外貿易專家團應外交關係協會的邀請,訪問華盛頓和紐約,尋求貿易和投資機會。繼而,涉及數種產業的初步合約談判在平壤舉行。北韓官員們甚至運用他們剛剛學習到的國際法,說服了新加坡高等法庭釋放了一家平壤公司的船舶──原本是另一家北韓公司陷入糾紛遭到起訴,下級法院卻錯誤扣押了該平壤公司的船舶。
這些初步的舉措原本前景看好,但隨著布希上台便戛然而止。然而,金正日逝世前幾個月,一些跡象顯示,歐巴馬政府可能將謹慎地鼓勵重振非官方的交流。這一次,機不可失。
(孔傑榮 Jerome A. Cohen,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紐約大學亞美法研究所共同主任,外交關係協會亞洲研究兼任資深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