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出版的《小學學習字詞表》不但錯字多(已略舉數例),而且錯音多。這個字詞表有普通話和粵語兩種標音,我指的錯音是粵音。
粵語在港澳有七百萬人使用;連同廣東廣西,以及東南亞、歐美許多國家,依二○○二年出版的《廣東粵方言概要》的資料,使用人口八千萬。這個數字,超過德、英、法等西歐大國任何一國的人口總數。美國、加拿大、日本每年都有派人來香港學習粵語。可知粵音不容輕視。
字詞表粵語錯音不少,先舉幾個例子,作為指出其錯音的開端。
例如,鐘錶的錶、表示的表,在粵語是讀法有分別的。錶,與目標的標同音,聲調屬陰平;表,與裝裱的裱同音,聲調屬陰上。字詞表收有「錶」字,舉例時卻變成「表」,使錶表二字混淆,實際上教人把錶字讀歪。
又如,神祇的祇,寫法是下邊無一點,粵音讀其,聲調屬陽平;祗有的祗,寫法是下邊有一點,既作為只字的異體字,自然讀只了,而聲調屬陰上。字詞表以無一點的祇充當有一點的祗作為只的異體字,也等於教人把神祇的祇字讀歪。
曾蔭權先生的蔭字,「無心插柳柳成陰」的陰字,大家都識讀識分,而字詞表中引用後一句話時把陰字改成蔭,等於把陰去聲的蔭讀成陰平聲,還不是也把曾先生大名所用的蔭字讀歪?
中文基本功/追溯錯音源頭
《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的錯音,不是孤立現象,而是有其來歷。經我查究,上世紀中期以後的粵音工具書,每多錯音,多少同黃錫凌《粵音韻彙》復古音兼跟國語的傾向有關。
我說過,由一九一三年到一九八四年,有關當局消滅方言的措施層出不窮。如說同粵語有關,影響頗大的就有一九三六年南京政府禁止粵語電影的放映和拍攝。黃氏剛於此時著述《粵音韻彙》,而於稍後(一九四一年)出版,其取音傾向,顯然受此影響。
復古音,是指他要按照一千年前在河南開封由宋人編成的《廣韻》審定粵音。粵語是中原文化南漸的產物,反映隋唐中原音的《廣韻》,自有同粵語對應之處;而國語的前身是官語,也同中原音韻有關。黃氏取音,是要既合《廣韻》,又合國語。例如聯字,他認為粵語讀「鑾」不對,要依國語讀「連」;又如甄字,他認為粵語讀「因」是錯的,必須學國語讀「真」──這無異把粵語變成國語,這當然是大錯特錯了。
事實上,粵語形成過程長達二千多年,有的讀音形成早於隋唐,有的讀音形成晚於宋元,不一定符合《廣韻》標準,自然也有跟國語不一樣的地方。黃氏削足適履,不但破壞粵語傳統,而且造成混亂。
可是,港英時期某些「正音」人士,偏要依照黃氏取向,以求「別樹一幟」;而《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的編者正是師承這種精神,要它毫無錯音,那就難了!
中文基本功/「時間」話舊
老讀者會記得,一九八○年前後,香港電台搞所謂「正音」,突出之一例,是將時間一詞改讀。這個詞的間字,粵語一向讀「諫」,有人要改讀「奸」。他們有兩條理由:一是此字本讀「奸」,四十年前誤讀「諫」,現要改正;二是普通話此字讀平聲,粵語不得讀去聲。
這是黃錫凌復古音兼跟國語的把戲。這種做法,既欠考究,也不實際。
時間一詞,始見於《漢書》,這就是說,一千八百年前已經有了。顏師古註:「閒(間字當時寫法),謂空隙也。」這是一千三百年前對此字的解釋。間字作空隙解,歷來讀「諫」,絕非始於所謂「四十年前」。粵語繼承這種讀法,也是源遠流長。粵語和國語(普通話)分屬兩個不同的語音系統,讀法不應混淆。時間「奸」了幾年,終於由喧鬧歸於沉寂。
教育局晚至二○○七年才編成的《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中時間一詞,竟以音標表示要讀「時奸」,重蹈二十多年前「正音」覆轍。而字詞表重犯「正音」錯誤又不止此例。顯然,此書編者跟他們的前輩一樣,在面對漢字源流的研究有許多盲點,又抱著某種投機心理。以後,我每指出字詞表的粵語錯音,都會在這方面追尋致誤原因。
下次將談糾正的糾字改讀「九」錯在何處。
中文基本功/糾字粵音不讀九
糾正、糾察、糾紛的糾,古時讀矯,從《詩經》、《說文解字》到《集韻》的資料,都可以證明。自明代開始改讀斗,有張自烈的《正字通》為證。雖然張氏非議這種讀法,可是四百年來,尤其是在粵語,一直是這麼讀,早已約定俗成。
黃錫凌也反對讀斗。他在《粵音韻彙》強調:「糾從ㄐ得音,讀如九」。不過,就粵語來說,從ㄐ得音,正是讀矯而非讀九,因為矯糾同音,而九與矯糾不同音,不容混淆!
從ㄐ得音最淺白的字,是叫喊的叫字,誰敢說叫字讀九?這類字還有赳,與糾同音,也是古讀矯,今讀斗。
糾字讀矯,宋代的《集韻》已經這麼說。到了明代,又經陳第考證。陳氏引《詩經》的《月出》篇:「月出皎兮,使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以皎、僚、糾、悄相押,可知同韻;而糾、矯同音,所以用矯字為糾字註音。
最早將糾字標讀九的,是明代初年編成的《正韻》。纂修這部韻書的人,因他們的鄉音是九、矯同音,便以筆畫少的九字,代替筆畫多的矯字,為糾字註音。在他們看來,並無不可。但在粵語中,九、矯不同音,強以九字為糾字註音,自然是錯了。
黃錫凌迷信《正韻》,港英時期的「正音」人士和《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的編者迷信黃錫凌,才會鬧出糾要讀九造成混亂而誤人不淺的笑話。
中文基本功/改讀擴音致亂之類
考證糾字讀矯的陳第,有一番話反映文字發展規律,那就是:「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要粵語復古音兼跟國語,正因違反這條規律而造成混亂。
港英時期「正音」因此至亂之例,最受詬病者,除了改讀糾音,要算改讀擴音了。擴大的擴,依古時《廣韻》和今天的普通話都是讀廓的。殊不知,六百年前的元代末年,有人叫擴廓帖木兒,一名兼用擴、廓兩字,已顯示當時擴已不讀廓了。擴字在粵語中,早已跟鄺、曠、礦、礦、壙、纊等從廣的字一般讀法,都已讀成抗。「正音」人士二十多年前開始復古音兼跟國語,至今並未成功──除了大多數操粵語的人不盲目跟風,也由於讀廓在粵語較難讀準。結果讀廓不成,變了讀確,不三不四,造成混亂。最可笑的是,始終走不出抗字的圈子(確字是抗字的入聲)。
《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除了糾、擴改讀致亂,還有好幾個誤例:煙掹的掹,粵語讀通,字詞表的編者以普通話掹字與匆、葱同音,竟以這兩個字的粵語同音字充去標音;燒灼的灼,粵語讀卓,普通話讀酌,字詞表以酌的同音字雀去標音;不忿的忿,粵語讀份,為了跟普通話字詞表標讀憤;跛腳的跛,粵語讀「閉1」,字詞表改讀「波2」,以接近普通話(讀簸);一棵樹的棵,粵語讀「頗1」,字詞表改讀火,以接近普通話(讀科)。這些都是在粵語實際讀音之外,強加一個不實際(沒有人讀)的讀音,製造混亂,加重學子無謂的負擔。
中文基本功/脫離實際的笑話
講起不實際的讀音,再舉搜、桿、墊、毽四字為例。
先說搜字。《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粵語標讀收、手兩個音。按:排第一的收,是平聲字,是古時的讀法,唐詩常用於韻尾,在今天粵語中,搜字讀排第二的去聲字手,如搜集、搜查、搜索,乃至其他常用詞,全部讀手。看字詞表的編排,是要這些詞先讀收而後讀手,那是使不實際的讀音凌駕於實際讀音之上了。
次說桿字。字詞表粵語標讀趕、干兩個音。按:排第二的(干)用於槓桿、旗桿等,是實際的讀音;但排第一的(趕),不知字詞表的編者是否把它用於桿菌?如所猜不錯,那是要把粵語變成普通話那樣讀了。因為,桿菌的桿,粵語讀幹,普通話才讀趕。字詞表的編排更是拿粵語不存在的讀音去代替實際的讀音了。
再說墊字。字詞表粵語標讀「電3」和「電」兩個音,也是排第一的不存在,只有排第二的用於墊支。而排第一那個音,應是與「電3」同聲而異韻的薦,如墊底、墊腳、牀墊、椅墊都讀薦;後兩例,通常變上調(即去聲變讀上聲),讀成剪。有誰把這幾個字改讀「電3」,恐怕被人嘲笑「黐脷根」呢!
最後說毽字。字詞表粵語標讀「見」、「現2」兩個音。同樣是排第一的讀法不存在。你聽過講粵語的把「踢毽」讀成「踢見」嗎?這個不實際的讀音無非是字詞表的編者為接近普通話(讀健)而設。至於排第二的,應該是讀演,不明白編者何以不用此字而用「現2」標音,叫人猜謎!
字音豈可任意增減
關於教育局出版的《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的粵語標音,有位讀者提醒我:除了指出它增加了不實際的讀音,還應該指出它削減了實際的讀音。
讀者惟恐我忽略,一舉列出乾、區、番、卒、予、教、單、崎、否、乘、裏(裡)、蛇、鮑、溜等一批單字,指出這些字在粵語方面通常有兩個讀音,都在日常生活 中接觸到,而且小學生也該認識這兩個音。可是,字詞表卻只標一個音,不標另一個音,令人有「一字一音」的錯覺,其實也是剝奪了學生的認知權利,而且可能鬧 出笑話。
我對這位讀者深表謝意。事實上也像他所說。字音是不宜憑主觀任意增減的。單是上述的一批字,小學生起碼應該認識到,每個字通常有兩個讀音,而這兩個讀音,含義不同,不能只讓學生認識其中一種的讀法、解法或用法而將另外的一筆勾銷。
漢字多是一字多音,有些不只兩個音。如差字、樂字、從字、數字,《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對於這幾個字的粵音,各標出兩個音:但這些字各有另一個音,則不曾標示出來,這也是不對的。
為徇讀者要求,我將要把字詞表的編者無理刪掉的一些字音標出來,並說明不能刪減的原因,盼教育局修改字詞表時予以補充。
乾只讀干﹖
乾字在《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中的粵音只標讀干。詞例有乾淨、乾旱、乾脆、乾燥。(見該書208頁)假如小學教師照此教學生「乾只讀干」,必然會被學生看不起,失去老師的尊嚴和威信。因為,乾坤的乾、乾隆的乾,還有其他常用詞的乾,都不能讀干,而要讀虔的。
乾坤、乾隆二詞,今天的小學生不會不識,當然也該知道怎麼讀。假如字詞表的編者認為小學生不會甚至不該接觸乾坤、乾隆這兩個詞,固然脫離現實,而且同自己的編輯工作開玩笑。因為,正是「乾」字的註解中,白紙黑字印著「乾坤」、「乾隆」這兩個詞。假如你認為小學生不會接觸這兩個詞,又何必特別註明簡化時「乾」不簡化呢!
乾不簡化為干,正因為不能讀干,只能讀虔。字詞表不註此音,那是失責!
同類的例子,還有徵字。字詞表徵字的粵音只標讀征,詞例有徵文、徵求、徵收、徵狀;但同時註明「宮商角徵羽」的「徵」不簡化。(見該書309頁)這等於承認這個徵字不讀征;可惜字詞表沒有標出讀音,叫人猜謎!
假如你認為小學生未到認識這個徵字的程度,那末,小學生反而要提早了解大陸漢字簡化政策嗎!其實,既已註明這種用途的徵字不簡化,就一定要指出它是否讀征。
這裡提供答案:「徵」不簡化的原因,除了另有解法、用法,就是另有讀法──讀止。
番禺長崎
在《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中,番字粵語標讀翻,詞例有番石榴、番茄、番梘;崎字粵語標讀畸,詞例只有崎嶇。這都給人以「一音一義」的錯覺,可以說是脫離實際的。
番字另有一個常用的讀音──潘,用於番禺這個香港人熟悉的地名。不少本地人籍屬番禺;不少本地人即使祖籍不在番禺,讀到某些字(如我、牙、偶、藝、銀)時,不知不覺帶有番禺口音;不少本地人往返兩地(包括居住、旅遊)也很頻密。番禺同香港的關係既然如此密切,自然也有小學生識得番禺的番不讀翻而讀潘。
崎字除了讀畸(陰平聲),也有讀奇(陽平聲),而後者讀法更普遍,原來同日本的地名、人名有關;尤以同地名長崎、人名宮崎駿有關。
長崎知名世界,是因為與廣島都受過美國的原子彈轟炸。不少香港的小學生,隨父母到日本旅行,到過長崎,參觀過「原爆」遺址,印象深刻。而宮崎駿創作的漫畫和卡通片,我識得的香港小學生多數看過,而且都很愛看,印象更深刻。這個地名、人名兩用的崎字,不是日本人要我們讀奇,而是我們中國人自己要這麼讀,而且這在「原爆」之前,有百年歷史。
奇在《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的粵語標音,番字讀潘、崎字讀奇,兩皆欠奉!應該於修改字詞表時一併補加。
姓氏豈可不標音﹗
區、單、鮑三個字都是姓氏用字,而且是不少香港人的姓。《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粵語竟然沒有標音。
先談區字。字詞表粵語只標讀拘,詞例有區分、區別、區域。老師學生有姓區的怎麼辦?是否要依字詞表改讀拘,不許讀歐?
再談單字。字詞表粵語只標讀丹,詞例有單元、單打、單詞、單車、單一、單位、單身、單純、單槓、單調。老師學生有姓單的,是否也要依字詞表改讀丹,不許讀善?
其實,單字還有第三個義項,另有讀音。
匈奴君主稱號,叫作單于。單字讀禪,于字讀余,高小歷史課,老師教到漢武帝伐匈奴,或教到西晉「五胡亂華」,都會特別指出要學生記住:這兩個字不可讀丹於,而要讀禪余。
我看到不少香港小學生,識得王昭君,知道有昭君出塞故事,尤以一次常識比賽印象深刻;他們當然了解到「出塞」就是要嫁給匈奴的單于了。
至於鮑字,字詞表粵語只標讀包,詞例只有鮑魚,這也不夠。香港人姓鮑的,其姓不讀包而讀「包6」(陽去聲),已經是香港的普通常識。就是「鮑魚」一詞,用法不同,也不一定讀包,成語「如入鮑魚之肆」讀法就跟姓氏相同。即使有小學生未接觸到這成語,把鮑字當作「一音一義」,那也是剝奪了學生的認知權利,使老師遇到實際問題時感到尷尬。
以上三例,必須補充讀音
不可重洋輕中
在《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中,卒、磅、否、扁等一批字,也給人以「一字一音」的錯覺。篇幅所限,就先談這四個字。
卒,字詞表粵語標讀「之蟀1」(應為「之蟀7」),並無詞例。看來,編者以為只用於兵卒、士卒。其實,卒字也讀猝,是猝的本字,常用詞有倉卒,意為匆匆忙忙。
磅,字詞表粵語標讀鎊,詞例只有一個磅字。看來,編者以為只用於英美制的重量單位,是「一音一義」了。若真有此想,未免「重洋輕中」。因為中文的磅字,常用於形容氣勢,寫成磅礴。這個磅字,不讀去聲的鎊,而讀平聲的旁,常用語有「氣勢磅礴」。我看過一些兒童常識問答比賽,看到參賽者懂得用磅礴形容氣勢浩大。
否,字詞表粵語標讀剖,詞例有否定、否則、否認,又是「一音一義」!這也不對。否字也讀鄙,常用詞有臧否(讀成莊鄙)。臧否即是賞罰,或者像本地人所謂讚彈。你也許認為,臧否一詞小學生未必用到,但成語「否極泰來」,應該經常聽到了吧?因為人們常把惡運去好運來稱為「否極泰來」。我相信小學生只是不識第一個字的寫法,只要你教他們寫,他們可以多識一個常用語。
扁,字詞表粵語標讀貶,詞例只有一個扁字。顯然,編者認為只用於圓扁,這同樣是製造「一音一義」的錯覺!扁字也讀偏,常用詞有扁舟,常用語有「一葉扁舟」。扁舟者,小船也。這個音,是否也要補上呢?
刺屏差
香港傳媒讀錯音的現象普遍,除了當事人讀書不求甚解,態度輕率,以及有關機構主事人輕視中文,沒有監管,還因為某些「正音」人士的錯音和限音。其中多音字限定只讀一音者最多,我將繼續以教育局出版的《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為反面教材。
刺,字詞表粵語標讀次,詞例有刺激、刺繡。其實,刺字常讀作「食8」(中入聲),行刺、遇刺都讀這個音。現時香港傳媒不少將行刺誤讀「行次」或誤寫「行弒」;遇刺誤讀「遇次」或誤寫「遇弒」。字詞表編者宜記取教訓,有所補充。
屏,字詞表粵語標讀平,詞例有屏幕、屏障。其實,屏字常讀作丙,屏息一詞就這麼讀。現時香港傳媒不少人誤讀「平息」,字詞表編者是否也該補充?
差,字詞表粵語標音算是打破「一字一音」的框框,標讀叉、猜兩個音,詞例有差不多、差點(兒)、差別、差異、差距(以上讀叉)和差餉(讀猜)。這還是不夠的。差字常讀作雌,常用詞參差,就讀這個音。這該是小學常識,《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也該補充吧!
提起限制多音字的讀音,還有樂、使、從、數,字詞表三音只標其二;有些三音只標其一或四音只標其一。我將先說這四個字應該補充讀音的理由。
敬業樂業
「敬業樂群」是成語;梁啟超改為「敬業樂業」,用者更多。前特首董建華先生為香港城市大學題辭,以「敬業樂群」勒碑於校園。香港各界多以「敬業樂業」作為鼓勵或嘉許之語。某些人追悼藝人沈殿霞,讚她生前「敬業樂業」。這兩個成語的第三個字怎麼讀?用者多數懂得。可惜香港教育局出版的《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在此字的標音卻是空白的!
樂,字詞表粵語標讀落、岳兩個音。詞例呢?讀落的有樂園、樂意、樂趣、樂事、樂得、樂觀;讀岳的有樂器、樂隊、樂曲、樂團。就是欠缺第三個讀音及其詞例。
樂字第三個讀音,讀作「肴6」(陽去聲)。這個樂字作為愛好解。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其中樂字正是作這麼讀、這麼用。「敬業樂群」和「敬業樂業」的樂字,也是這麼讀、這麼用。我作為學生的家長,先後參加過小學、中學和大學的畢業禮及其他儀式,聽過校長或老師以上述二語(主要是後一個)勗勉學生;從電台播音聽到、從電視節目看到後一個用例的也不少,可知用的比較普遍。
顯然,《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對於樂字的粵語標音三標其二,那是不夠的,盼於修改字詞表時,讀音、詞例一併補充,以符實際需要。
使從數
使、從、數等字,粵語都有三個音,而《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只標其二。現在補充其他的音及義項。
使,字詞表粵語標讀史、試兩個音。詞例呢?讀史的有使用、使勁、使得;讀試的有使命。可是,使也讀洗,常用詞使錢(用錢),常用語「看風使?」、「有錢使得鬼推磨」都讀洗。其實,使用、使得粵語何嘗不讀洗!看來,字詞表編者嫌俗而沒有標出吧!
從,字詞表粵語標讀松、鬆兩個音。詞例呢?讀松的有九例,其中從新(作為重新的另一寫法)一例勉強,根本是重新的誤寫。讀鬆的只有一例。從還可以讀仲,有多種用途:粵人所謂「疏堂」,文雅的叫法就稱為從,如堂兄弟,稱從兄弟,姪兒稱為從子,諸如此類,此其一也;犯罪的人,除了主謀,都叫從犯,此其二也;從有較為次要的意思,清朝的官品,有正從之分,由正一品、從一品到正九品、從九品(共十八級),以正、從表示主次,此其三也;從又有陪伴之意,如侍從(陪皇帝讀書的叫文學侍從之臣),此其四也。以上四者,從字一律讀仲。香港長期瀰漫重洋輕中風氣,由講課到演戲,讀錯的不知凡幾,莫說叫他們明白文字分工的意義了!
數,字詞表標讀嫂、訴兩個音。詞例呢?讀嫂的只有一例。讀訴的有六例。數,解作屢次,就要讀朔;表示連續多次的頻數,就這麼讀。中醫切脈,凡脈來快速,一呼一吸之間有六七次,就叫數脈,也叫頻數,讀法如上。不要以為小學生未接觸到;作為小學教師,這種通識必須掌握,以備不時之需!
燕京的燕字
不論粵語或普通話,燕字都有兩個音:讀平聲的煙,讀去聲的宴。我國首都北京,古稱燕京,燕字就讀煙了。這點常識,我讀小學時已知道;今天香港的小學生也該如此吧?可惜,香港教育局的《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燕字所標粵音只有一個,讀宴,詞例只有燕子。
日本的小朋友,都知道日本首都東京古名江戶;要是我們的小朋友不知自己的首都古名燕京,人家怎麼看?可知首都歷史,小學生也該知道一點點。
北京古名何以有個燕字?原來遠在春秋戰國,就成了燕國的都城;「五胡亂華」,又先後為前燕、後燕所佔有;唐代中葉,就有人叫北京做燕京。到了宋代,北京先後為遼、金佔有,也先後稱為燕京;元世祖忽必烈一度沿用。隨著成為全國的首都,燕京成了舊名,只見於文人、畫家筆下和紀念物上面。近代曾設立燕京大學。
燕字讀煙,還有其他用途;用於地名就有多個。值得一提的是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曾為東漢大將竇憲擊敗北匈奴勒石紀功之處。此事歐洲史書也有記載,因為北匈奴戰敗後不斷西遷,數百年後,定居歐洲;今天的匈牙利國,就是他所建立的。歐人重視這頁歷史──是要追溯移民的源頭和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
不管如何,認識祖國首都的歷史,該是國民教育的內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