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關於“國家形象”的宣傳很出彩。當北京霧霾聚而不散、黃浦江死豬繼續漂流,世界不少國家都在限制中國遊客多購奶粉之際,中國媒體一致宣傳:中國有了一位美貌優雅的第一夫人,國家軟實力大大提升,國家形象獲得極大改善。
這種宣傳的荒謬,責任當然不在彭麗媛女士,在於中宣部對“第一夫人”應該具有何種品質的理解完全錯誤。這種錯誤,一是緣于中宣部對“軟實力”、“國家形象”有一套中國特色的解釋;二是中國官場養成的惡習不經意的流露,這一惡習就是,女人的美貌便是資源。外交是內政的延續,內政如此,宣傳時自然就想不到有何不妥。
*中國到底需要哪種第一夫人?*
第一夫人受到的尊敬與君主制國家的王后、女王不同。第一夫人沒有血緣給予的先賦優勢,其氣質和社會形象主要依靠自己養成。中國與美國在政治體制與文化觀念等方面相差太大,給第一夫人展示風采的機會其實不多。本文就以與中國政體比較接近的國家即20世紀中期的阿根廷做比較對象。
阿根廷曾有一位舉世聞名的庇隆夫人。伊娃•庇隆原名艾薇塔,演藝出身,美艷絕倫,演藝生涯也使他積攢不少財富。但她登上政壇後,根據社會需要重新塑造自身形象。阿根廷當時已實行了民選制,社會底層擁有數量龐大的選票,她為了幫助丈夫胡安•庇隆爭取工人的選票,強調她出身窮苦,以此顯示她與下層階級有血肉相連的關係。由於她的出身和她對工人的同情,伊娃成了“無衫者”團體的領袖。成了一位為窮人、孤兒和其他弱勢群體奔走呼號的民粹主義鬥士。在她聲名最鼎盛時期,她甚至被稱為“窮人的聖母”。但庇隆夫人的支援者看重的是她為他們的權利與利益在奮鬥,美貌只是起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中國民眾至今並未明白,自己究竟需要一位什麼類型的第一夫人。網際網路上連“母儀天下”這種帝制時期的用詞都大量出現,再聯想到“南巡”之類,説明中國政府與不少中國人潛意識裏還將自己當作帝制王朝。既然如此,我也就拿中國傳統文化的“母儀天下”來説事。其實,“母儀”本意並非指形象美艷,而是指德行,意思是皇后是天下之母,對萬民要如母親般慈祥。中國歷代皇后當中,至少有十多位名垂青史的賢後,但史書誇稱的是這些皇后之德,而不是其貌。其中只有漢光武帝的皇后陰麗華,與光武帝患難相共,德容兼備,屬於皇后極品。
彭麗媛女士並非寡德之人。從歷年的公開報道來看,她平易近人,不以夫家的背景自傲,本人自奉簡樸,相夫教子均有所成。她也關心公益,比如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時她赴災區義演,在那裏與她16歲的女兒習明澤不期而遇,其時習明澤正在地震重災區的漢旺鎮當志願者,參與搶救傷者,為地震災民做心理輔導。早在2006年初,彭女士就接受了衛生部的邀請,成為一名預防艾滋病義務宣傳員。去年10月,她作為第一夫人後的第一次露面,就是去看望過艾滋病患者。在現階段的中國高官夫人中,這些品質都很難得。
習近平接黨中共掌門人之時,正是國內社會矛盾激化,生態危機逼近。由於中國政情限制,彭女士的活動空間當然遠不如庇隆夫人那樣自由寬闊,但她的本來形象有利於安撫社會底層。但中宣部不知為何,偏偏不從這方面塑造這位第一夫人的愛心形象,卻大肆宣傳“中國終於有了一位美貌高雅的第一夫人,極大地提升了國家形象與軟實力”。這一對軟實力與國家形象令人啼笑皆非的淺薄闡釋,完全暴露了中共權貴階層的暴發戶心態。而不重德卻重色,恰恰就是中國官場貪官與暴發戶欣賞女人的標準。外交是內政的延續,中宣部也習慣成自然地用這種標準來塑造自己的第一夫人,這對彭麗媛女士來説是種不幸。
宣傳手法的拙劣,讓人懷疑背後另有目的。李劍芒在微網志上説:“一則消息稱;香港媒體人過分吹捧彭背後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包括北京一些媒體被開綠燈大肆報道,背後的‘黑手’其實正是討厭習的人,他們就是要借此讓對習與彭的宣傳取得反效果,引起國人反感。”對這則消息內容之真假我無法判斷,但北京對“第一夫人”的宣傳包裝手法之拙劣愚昧,卻有目共睹。
*中共對“軟實力”的錯誤理解*
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從鴉片戰爭以來一直是個問題。進入現代文明的艱難與本國歷史包袱之沉重,現實問題之糾結,導致中國人在西方文化面前一直是自卑與自傲並存。毛時代是閉關鎖國,對外交道有限,從鄧小平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才算是與西方文明世界有了越來越多的接觸。鄧是魅力型領導人,在對外交往中是本色流露,但因當時國門初啟,倒也無國家形象之虞。但自鄧之後,江胡兩代領導人都有對外塑造形象的問題。無論是江朱還是胡溫時期的中宣部,對“國家形象”與“軟實力”內涵的認識,都還沒象今天中宣部這般胡髮發揮。
國際社會對“軟實力”的通行解釋,我已經在“‘第一夫人’出訪引起的網上波瀾”一文中加以介紹,即“文化、政治價值觀與外交政策”,從無任何國家將第一夫人的容貌當作“軟實力”。但中共政府一直在拒斥西方的普世價值,顯然也不願意接受西方社會對“軟實力”的看法。考慮到中國近十餘年來,花鉅資在世界106個國家辦了近360所孔子學院,説明中共還是知道自己那套所謂“毛鄧三科”,不能作為“軟實力”在世界推廣,只好將曾被毛澤東徹底批判的孔子名號拿出來,做為中國“軟實力”的招牌。接下來我們看看,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如何解釋一國“軟實力”的。
中國傳統文化當然沒有“軟實力”一詞,但對國家實力卻都有相接近的解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老子與孟子的“三寶”之説。老子認為,君王應該以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為“三寶”。第一寶是“慈”,即君王對百姓要慈愛。老子生逢春秋亂世,當時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天下混亂,民生艱難,所以他對統治者提出了“慈”的要求,希望為政者愛民如子。第二寶是“儉”
,即約束、節制的意思。老子認為,治國養生,統治者要對自己收斂約束。對君主來説,就是不輕易用兵作戰,減輕百姓負擔,如此人民生活才會安樂。不敢為天下先,主要強調統治者在利益面前不要爭先,北宋范仲淹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從這裡引伸而來。孟子以土地、人民、政事為諸侯之“三寶”,如果某個諸侯把珍珠美玉當成寶貝,那麼禍患必定會降臨其頭上。
中國政府如果還想繼續統治這塊土地,應當以政改為先,以“清廉政府、清潔環境”為國家形象的主訴。多年來,中國政府將“金錢外交(經濟援助與訂單外交)+大外宣”作為軟實力,既不能獲得國際社會尊重,還殆笑世界。少數“擁抱熊貓派”學者出於對中國政府的善意,已經提出規勸,如美國的沈大偉。如今中宣部竟然荒唐到以“第一夫人”的美貌為“軟實力”,説明這個政府與世界文明不是日益接近,而是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