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有關方面對馬英九的「520」就職演說持慎重態度,這從國台辦對演說中「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說遲遲不作回應即可看出。
大陸有理由對馬英九就任台灣地區領導人的第二任期懷抱希望,理由大致有二:一、馬英九之父是鐵杆統一派,應有先天「統一血統」;二、沒有競選連任包袱,在「馬一期」已有兩岸簽署APEC經濟成果後,「馬二期」成敗端視馬的政治作為。
大陸包括一些涉台官員學者將「馬二期」成果鎖定在兩岸簽署「和平協定」上,因為謹言慎行的馬英九畢竟自己在期許「馬二期」時提出兩岸簽署「和平協定」,使得兩岸簽署「和平協定」看上去已是「兩廂情願」之事。
然而應該清楚地看到,不能將統一大業過於「寄希望於台灣高層」,尤其是一個人——馬英九。
對大陸來說,「統一」不是軍事問題——大陸很快就會對台具有壓倒性的軍事實力;亦非國際問題——儘管美國作梗,但只要台灣敢宣布「獨立」,大陸就會毫不猶豫強力制止且有信心實現統一。統一說到底是「民心問題」——畢竟兩岸都是骨肉同胞,如果不是台灣領導層而是多數台灣民眾不願「出嫁」,你的「硬娶」永遠是難以成立的。
所以才有大陸領導人「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真知灼見。以此觀之,衡量一任台灣領導人的好壞,衡量大陸對台工作的成敗,不是看馬英九或陳水扁對大陸說好說壞,而是看在其任內台灣普通民眾對中國的認同感的上升還是下降。有媒體統計,2007年陳水扁執政最後一年,台灣民眾認同自己為「中國人」的為5.4%,「既是中國人又是台灣人」的44.7%,2011年(「馬一期」收尾)分別下降為4.1%與39%。由此觀之,台灣民眾對中國的認同感在陳水扁執政8年每愈下後,馬英九上台對統一並無作為,甚至情繼續惡化。
「寄希望於台灣高層」並不可靠
因此,能簽署「和平協定」對兩岸人民固然是好事,但也不必將此事看得太重。且馬英九對簽署該協議附設「需經過全體台灣人民公投」之類的條件,以致兩岸專家學者多不看好簽署前景。可見「寄希望於台灣高層」並不可靠。
大陸有關方面應進一步確立「爭取台灣民心」是對台工作第一要務的觀念,將改善台灣同胞對「中國人」的認同比例作為衡量對台工作成敗的 「硬指標」,以「新思維」帶動「新作為」。比如:抓住台灣「馬二期」升格「文化部」後的「龍應台期」,呼應龍應台急於與大陸「文化對接」的心理,加強對台文化交流,擴大中華文化的認同;將文化部遣上「對台第一線」,將「攻心為上」作為「馬二期」的重點,儘管具體工作還需通過「白手套」的兩會來進行;將推進大陸的政治體制改革,作為造福大陸人民同時擴大大陸對台灣的吸引力的雙重「利好」加以重視與經營;進一步發展經濟,縮小大陸與台灣的人均GDP差距。
對台既要做「一個人的工作」,更要作「2300萬人」的工作,後者是海峽兩岸最終統一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