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5月14日星期二

關焯照﹕貨櫃碼頭工潮沒有迷失方向 ——回應陳莊勤




早前陳莊勤在「觀點」專欄撰文(題為〈迷失方向的貨櫃碼頭工潮〉)批評:


1)職工盟借這次葵涌碼頭罷工行動來推銷他們的政治取向,卻忘記最重要的是專注工人訴求;

2)代表罷工工人的工會人身攻擊李嘉誠家族,偏離了務實以改善工人待遇為目的的工業訴求。

筆者絕對尊重言論自由和發表不同意見的朋友,即使對方無理取鬧,筆者仍會先聆聽,但過後必會據理力爭,正所謂「真理愈辯愈明」,社會才會進步。但當筆者閱讀陳莊勤的文章後,即時湧起一股怒氣,原因不是陳莊勤對碼頭工潮的立場有別於筆者,而是他的文章有很多錯誤分析,筆者必須在此提出,以正視聽。

沒提出碼頭工人罷工真正原因

1. 陳莊勤的文章沒有提出碼頭工人罷工的真正原因。大約在3周前,筆者曾到六號葵涌碼頭視察狀,同時與一位「機手」討論他們罷工的前因後果。從第一天罷工開始,外判工人已不斷表示工人的薪金過低,加上工作環境欠佳,所以才要求外判商和香港國際貨櫃碼頭(HIT)改善待遇。對筆者來說,這訴求是絕對合情合理。

基層工人在過去多年已不斷爭取合理工資,在20115月政府推出的最低工資已是一個最佳例子。現在香港勞工對爭取合理權益的意識已遠高於從前,也是環球大勢所趨,碼頭工潮的爆發根本是時間問題。筆者相信很多市民也理解這次工潮的起因,從職工盟所籌得的罷工基金超過800萬元(即每一「罷工天」平均籌得超過20萬元),也可以看到不少市民是支持外判工人和工會。

2. 陳莊勤認為工人在提出改善工作條件及待遇時,有需要全盤地看一些客觀的數據,以衡量提出的要求是否符合行業的經營狀。筆者卻認為外判工人的待遇已被外判商打壓多時,現在才發起罷工行動已經非常克制。

筆者必須要指出,絕大部分的市民期望香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根據兩年前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系的「企業社會責任調查報告」結果,有九成二的市民認為「企業在爭取盈利的同時應有社會責任」。這次工潮的核心問題是外判商刻薄工人,但HIT和其大股東和記黃埔竟然坐視不理,更在工潮期間寧願選擇每天蝕500萬,也不向外判商施壓要求善待工人,這種冷漠心態令不少市民心寒。

3. 至於「人身攻擊李嘉誠父子」,原因是他們在整個工潮中完全沒有對工人作出交代,所以工會及罷工工人才有這樣激烈的行為。但筆者卻非常記得霍建寧為了護主竟能說出「李卓人帶埋一班人鈬做世界」如此侮辱性的說話,他同樣是人身攻擊。以霍建寧的社會地位,他絕對不應該說出這句說話!

4. 陳莊勤在數據分析方面有嚴重錯誤及偏差。他採用20002012年的港口數據是完全未能反映貨運真相。筆者從統計處網站下載由1993年至2012年的遠洋貨船和內河貨船的「抵港船次」,發現這兩種貨船的抵港次數分別在19971998年見頂,隨後逐漸下降(圖一)。這情與陳莊勤所描述的遠洋貨船和內河貨船分別在2005年及2004年見頂有明顯出入。

「噸位」數量大部分時間上升   反映貨船運載力持續增加

圖一顯示貨運船次早在10多年前見頂下滑,但葵青貨櫃碼頭處理的貨櫃數字仍然能夠從2002年輾轉上升至2008年才見頂,這種「背馳」現象其實是很容易解釋。從統計處網站,我們不難找到貨船的「噸位」數字,因為「抵港船次」和「噸位」兩項數據是來自同一數據源(Data Source)。如果我們集中比較貨船的「噸位」和葵青貨櫃碼頭處理的貨櫃數字是可以看到所謂「背馳」問題已變得不重要。以抵港的遠洋貨船為例,其「噸位」數量在大部分時間都是上升的,反映貨船運載力持續增加(圖二)。因此才會有船次減少但處理貨櫃量上升的「不一致」情出現。一旦加入貨船「噸位」數量分析,這「不一致」問題便可即時解決。

至於內河貨船的「抵港船次」與處理貨櫃數字「不一致」情也大致可以採用「噸位」數量來解決這疑團。但筆者要指出在20072009年期間,內河貨船「噸位」數量明顯下降,這與內地經濟增長放緩有關。但在20102011年期間,中國的經濟逐漸回穩,內河貨船「噸位」數量又再次上升,顯示內地經濟表現嚴重影響內河貨船的運貨量。

讀者要留意圖一中一個有趣的現象﹕從2003年至2008年期間,葵青貨櫃碼頭處理的貨櫃總數量升了44.1%,但外判工人卻減薪(2003年和2008年的薪金〔24小時〕分別為10901060元),這是否公平,答案顯而易見。筆者只能說﹕「好景時外判工人都無得加人工,現在無咁好景,資方更加不肯加人工啦!」

至於陳莊勤形容由2008年至2012年期間,葵青貨櫃碼頭的貨櫃處理數量沒有增長。如果我們換個角度,將金融海嘯爆發高峰期2009年作為起點,當時貨櫃處理數量大跌,現在2012年的貨櫃處理數量已差不多回復2008高峰期的水平,難道這並非一個增長?

港口貨櫃處理數目逆流而上   已是一個異數

最後,自2002年中國加入世貿,香港的港口貨櫃處理數目仍能逆流而上,這已是一個異數。雖然面對各方競爭,對手更以減價爭取市場,但香港貨櫃處理的表現仍然不俗,這絕對是有賴碼頭工人(包括HIT工人和外判工人)的高效率的成果(筆者在上周六的香港電台節目《香港家書》也提出同一論點)。如果HIT和外判商真的有良心,他們早該改善外判工人的待遇,這場罷工行動便根本不會發生。

作者是獨立經濟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