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8月24日星期五

江麗芬:政府失信失格



對於一個政府,從來都不會期望也不會認為該是什麼「進步、無私」的執政集團,也不會相信什麼政府官員是父母官的濫調,但作為一個政府,除了沉實地履 行管治應有之務,至少也該行之正道。可是,「行之正道」雖是行政長官梁振英的競選政綱的標題上句(下句是「穩中求變」),然而這個星期,卻再顯示這政府未 有循正道而行,相反卻不斷在耍些小手段、小動作,令人覺得政府愈來愈失格。


小手段、小動作,見諸於這星期三宣成成立「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名單。政府在新聞稿強調,這委員會是「有廣泛參與」,其目的是「回應社會人士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關注」,以便學校可於未來三年,以「循序漸進方式」推行國民教育科。

失實的「邀請中」

政府如果要堅持推行國民教育,要成立一個委員會負責看教材,對於這些程序上的安排,社會可沒有意見;可是,政府在宣布願意加入的委員會成員名單的同時,卻特 別在名單上列出五位「邀請中」的委員,他們包括反對強推國民教育或憂心國民教育會是洗腦式教育的家長關注組召集人陳惜姿、教協代表、學民思潮的黃之鋒。這 樣的安排,委員會主席胡紅玉也指是罕見,事實上,也該是前所未有。

政府這「邀請中」的說法,嚴格來說,是一個失實聲明。因為,以上三個人或 團體都早早說明他們是不會接受、也不會加入這個委員會,因為大家對推行國民教育科的前提,跟政府及成立委員會的目的是大不同;政府成立委員會就是要推行國 民教育,但這三人卻是反對推行國民教育科,因為單單是相關的指引便不斷強調要培養學生對國家的歸屬感或家國觀念等等,其意旨在要增加國民身份認同而令人質 疑是否容許學生有批判思考。

他們拒絕參與的立場,政府其實該很清楚。一來,在上月底,數萬人上街反對國民教育之後,政府已隨即宣布成立委員 會以跟進國民教育的推行,當時這一些被「邀請中」的人士都已表明不會加入。直至本周一,政府正式聯絡、提出邀請之時,他們亦已向政府再次表明立場拒絕參 與;就像教協副會長黃克廉已於翌日、即周二或政府公布委員會名單前的一天,正式回覆拒絕加入,那又何來仍是「邀請中」的委員?那該是已拒絕出任當委員的人 士。

政府無論如何也要「破例」地把他們列入名單,其目的很明顯是要顯示政府願意聽取反對聲音,更要顯示是對方不願意合作、放棄了提供意見的機會。可是,這「邀請中」的做法,卻毫不光明磊落,一如黃之鋒所言,有「屈」、監人賴厚之嫌,這是否政府應有的所為!

事實上,政府在邀請過程當中,亦充滿了小動作。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早在今個月10日約見傳媒飯聚之時,已暗示會邀請家長關注組及學民思潮的代表,至上周他會見 電子傳媒時仍如是說,然而政府卻遲遲至今個星期一才正式聯絡上這些反對國民教育獨立成科的人參與委員會。遲遲才聯絡,是否希望對方未能趕及拒絕邀請,讓政 府可以名副其實地把他們以「邀請中」的身份列入委員會名單?

雖然,家長關注組的陳惜姿收到的邀請電郵上據聞還有一附註,說政府其實在周一前 也聯絡過她,只是打電給到其辦公室卻未能聯絡上。可是,在如今通訊發達的年代,政府有心聯絡的話,是否如此難聯絡上家長關注組的代表?這令人想起,在上月 底,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要求約見吳克儉時,對方遲遲未有回覆,最後政府解釋是未能聯絡上家長組代表,但實情是關注組代表一直不斷聯絡政府,要求約見,只是 未得到回覆而已。如此一來,政府的話還是否值得相信?

無信而不立

人無信而不立,這道理於為官者而言,同樣適用。可是,如今政府失信失格的表現,似乎並非偶一為之或只限於某一局的事。

就像本周二,政府晚上發出新聞稿,公布警務處處長曾偉雄於周一、即20日已到了北京訪問,並於周三返港;訪京期間,曾偉雄禮節性拜訪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王光亞,介紹香港治安情況,並與公安部副部長陳智敏舉行工作會議,就香港警方與內地公安合作打擊跨境罪案。

警方選擇在一哥上京第二天才公布消息,當晚本報向警察公共關係科查詢時獲得的解釋是完成行程便公布;至翌日,一哥返港後再解釋,預早公布其實只是「大家搞 錯」,他指一直以來其外訪官式活動,「都會在當活動有實質成果後才發新聞稿」。警方為何兩天有兩個不同的說法,不得而知,但無論如何,兩個答案都未能令人 讓人認真看待。

一來,傳媒隨即翻查資料顯示曾偉雄在去年3月訪京時是事先公布安排,讓傳媒可以採訪;再者,吳克儉上月在未有公布下訪京滙報 國民教育,政府在備受批評後,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事後解釋只是溝通誤會,承諾官員外訪一定會公布。可是,一哥未有按本子辦事,更令人懷疑,若非有跟曾偉雄 同坐往北京飛機的市民向傳媒發相報料,警方還會否公布這一趟的訪京行程。

事前兼向外公布外訪安排,其實是政府基本之義、行之正道之舉,既是 讓政府顯示管治有透明、有交代之意,亦可以讓傳媒採訪外訪工作,讓政府官員更能夠向外說明其工作的成果。可是,政府往往把消息公布視為給社會給傳媒的「恩 賜」,忘卻了這是其責任之所在。這樣的政府,是否偏離了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