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8月24日星期五

陶傑: 大唔透



身為領袖,如果接受訪問,被問及喜歡讀哪些書,不可以講最喜歡是《哈利波特》系列。

但是最近,我聽到中環一位銀行界人士說《哈利波特》是他的心頭好。沒有問題。《哈利波特》是全球暢銷書,但是以一位中環銀行家的身份和年齡,說喜歡看《哈利波特》就有問題。

為什麼?因為《哈利波特》是寫給兒童看的。不論情節如何吸引,人物性格如何天馬行空,《哈利波特》不是《福爾摩斯》偵探系列,只是《小飛俠》和馬克吐溫的《湯姆沙耶歷險記》的現代加強版。成功的領袖人物,如果說他的至愛書籍是《哈利波特》,就顯示了人格兒童化( Infantilisation)。

成人的兒童化,即使在西方也成為問題。最近,英國首相金馬倫告訴記者,他玩 video game玩上了癮。金馬倫喜歡的是《忍者歷險》( Fruit Ninja),他說一天不玩一兩小時,不太舒服。金馬倫玩忍者 video game,或者是他的公關顧問精心設計的形象:貼近年輕人、 IT潮流,與時代脈搏互動,前任首相白高敦也說他喜歡青少年的流行樂隊,他的太太四十多歲,與幾個中女喜歡聚在一起開睡衣派對。

如果美國總統候選人羅姆尼告訴記者,他的文化偶像是 Lady GaGa,國際觀感如何?成人世界的兒童化,似乎是國際潮流:電影觀眾清一色青少年,香港電視劇則中年師奶。十幾二十歲的香港人,如果與母親一起看《金枝慾孽》會被同學嘲笑。同理,他們的父母也不會看《志明與春嬌》。

社會成功人物形象之道,是即使你的趣味不那麼兒童,也要扮青春。 Lady GaGa Madonna口不擇言,批評「娜姐」過時,而老鬼 Elton John則又對 Lady GaGa大為讚賞。 Elton John真的欣賞 Lady GaGa嗎?但是在市場形象上,如果他還擁戴 Madonna Elton John恐怕會流失觀眾。

成人的兒童化,是因為 IT流行。 WiFi iPhone 4 Android,全部都成為兒童電玩的工具。自從十年前,所謂 Kidult的裝束盛行,香港的男人在心理上抗拒長大。三十多歲倒戴一頂鴨舌帽,褲腳捲起,著波鞋不穿襪子,一件欖球粗間條 T-shirt,浪蕩於市,好像要上小學六年級的體育課。青少年兒童消費市場是強大的力量,像一塊磁石,幻生出無限泡沫利潤。自由市場主導,成人不經意就要向這股主流靠攏:日常生活的用具、衣著、詞彙、行為,都要像一個兒童,方始為 in
英國《觀察家》週刊最近發表評論,猛烈抨擊:從什麼時候開始,年少老成、成熟智慧的英國政治家,表現得如此幼稚?《觀察家》指出:英國不必跟從美國,歷代英國首相邱吉爾、艾德禮、麥美倫,都不以形象「年輕」為賣點。灰白的頭髮,多皺紋的臉孔,手持一個煙斗或一根雪茄,穩重沉實,就是信心的保證,令選民覺得,國家出了大事,即使陷入戰爭,有這樣一位智者掌舵,一定不會出事。

但今日金馬倫的一張娃娃臉孔,四十多歲,一條皺紋也沒有,雖然沒有打 Botox,卻令人覺得「影像完美」得不可置信。一九八○年列根做總統,沒有染過髮,皺紋任由生長,但陽光般的笑容,令人感覺他的心境還在二十多歲。但列根卻有祖父慈和的一面。當太空穿梭機「挑戰者號」空中爆炸,列根的一番悼辭,像一位慈祥的祖父,而不是兒童。國家在危難之際,公眾才會驚覺,生就一張青春臉孔的人,是靠不住的。

幾年前,我獲邀出席香港殖民地大學一個舊生餐會,席間多是政府退休高官、中環金融界名人,他們平時在電視新聞熒幕上出現,皆衣冠楚楚,當夜舊校友聚首,他們說起幾十年前在大學宿舍的趣事,皆放浪形骸,歡樂得像小孩。一夜之間,四座的成功人士,嘻哈唱遊,互相叫喚兒時的花名。一個校友上台說一段不是太好笑的笑話,下面的成功人士喧嘩狂笑,樂作一團。我看了十分羨慕,香港的中環人,許多身家億萬,還保持了像幼稚園學生的一份童真。

香港社會的兒童化,無所不在。明明是大學生,卻彼此呼喚「同學仔」。「啲同學仔會覺得唔方便」。我的媽呀!讀得大學二、三年級,至少十九、二十歲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不但可以當兵,還可以做個士長。同學就同學罷了,還「仔」什麼?這樣的稱呼,我覺得很刺耳。但在大學任教,教員合約是否延續,要靠這班天真爛漫、純情無瑕的「同學仔」來寫評核。一名教授的前途,掌握在一伙 Peter Pan一樣的大小孩手裡。

華語傳媒廣播新聞,把護老院的人稱為「老婆婆」和「老公公」,公公婆婆是私下的暱稱,用在新聞裡,溫情氾濫,一時你以為香港充滿人情味嗎?卻又不然。街上酷暑力推紙皮木車的,都是八十幾歲的老婦,不都是「婆婆」嗎?為何全民沒有孝心,攙扶這位婆婆一把,通知社會福利署,為她提供一個舒適的家?

明明是社會兒童化,一旦出現了一個厲害的兒童政治家,像「學民思潮」的黃同學,則陰謀論氾濫。各方不信一個十五歲的少年,能有如此清晰的思路。彈雨槍林般的措詞,他只有十五歲,沒有可能的,一定是有「外國勢力」把他拐到美國,接受葛培理或奧巴馬的演講顧問秘密培訓六個月,再放回來。「學民思潮」的黃同學,會令人極為惶恐:香港的政治人物,明明早已兒童化多時。許多年前,特區的一班女官,粉墨登場,表演《王母娘娘與七仙女》,像小學畢業禮的唱遊。但現在,忽然冒出來一個年少老成的演說家,香港葉公好龍,覺得大事不妙。

八十年代,英國保守黨開年會,邀請了一個十六歲寄宿學校的學生領袖上台演講,他一頭金髮,臉孔稚嫩,上台就大講自由市場經濟,批評社會主義。當時首相戴卓爾夫人,力邀這位金童子上台,他喋喋不休說着,老太太像祖母欣賞孫兒一樣,眼神無窮關愛,成為她的小粉絲。二十多年後,這位金童子頭髮脫落,一度為保守黨魁,但民望不佳,今日他做了外交大臣,他叫做夏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