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7月29日星期日

信報社評:洗腦之患家長激憤 不撤計劃難息風波



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發起遊行,要求政府撤回國民教育科,事件發展至今,若執政者拒絕順應民意,一意孤行,必然擴大社會內部分裂,進一步破壞政府與中產階層市民的關係,最終危害自身的管治威信。

梁振英新政府上台不足一個月,繼月初數以十萬計市民上街,質疑新任特首的誠信,昨天再有近十萬人冒酷熱天氣之苦,聲嘶力竭為子女獨立自主思考的教育環境不受破壞而抗爭,若政府僅以一句「繼續聆聽市民意見」,卻強行落實計劃,只會引發更激烈的反對聲音和行動。

香港回歸中國,以「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作維繫社會運行的基礎。由中西文化碰撞所形成自身的價值體系,包括開放、自由、法治和多元的觀念,已深深嵌入到香港 核心價值系統之中,與內地的制度和價值觀念有異,不完全融通,因而在「去殖民化」過程中,往往視之為香港人「國家觀念」淡薄。

曾蔭權政府在 二○○七年《施政報告》中,提及要推動國民教育,但國民教育的內容和目標是什麼?是達到認同中國人身份?還是也要把愛國標準統一化?由教育局資助出版的 《中國模式國家專題教學手冊》,其中偏頗的觀念和內容,的確足以令家長膽戰心驚,憂心子女喪失獨立與自主思考的教育環境。

看深一層,回歸以 來,在香港的政治過程中,包括從地方到立法會選舉的權力配置、到目前行政與立法關係惡化,所突顯的泛民反對派和建制派之間的衝突與矛盾,往往亦被曲解為 「國家觀念」的問題,是兩大陣營爭奪群眾的「鬥爭」。在這種政治現實下,在香港推行國民教育,首先需要消除政治「洗腦」的公眾疑慮。

向學童灌輸正確的道德觀念和情操,相信沒有人會反對。從教育工作立場看,在幼童成長階段,德性教育尤其重要。不過,如今家長擔心,國民教育科把國內的愛國標準移植到香港,而《中國模式國家專題教學手冊》的若干內容,又恰恰展現露骨的「移植」,政治意圖呼之欲出。

面對澎湃的群情、家長如潮的憤怒,特區政府實應體察父母愛護子女之心,順應民情,撤回今年推行國民教育科的決定,重新向社會諮詢,營造政策共識,把教育歸還 給教育工作者,並清楚制訂編排國民教育內容的機制,讓本地各辦學團體、教師和家長組織能夠參與教材的制訂, 避免「思想一統」萌生價值、觀念以至行為「單元」的獨裁土壤,以釋除各方的疑懼。

中產階層是社會秩序穩定的基石,如今連本地中產階層都對政府的施政流露強烈憤怒,的確為政府有效管治敲響了警鐘。本月初,特區政府剛宣誓成立,便有數以十萬計市民上街示威,抗議新領袖缺乏個人誠信,已然嚴重損害新政府的管治威望。

可以看到,貧富懸殊分化所造成社會內部上下層的分裂,如今大有擴展到中產階層之勢,社會群體的結構出現進一步「碎片化」危機,內部缺乏合作凝聚力,使政府的 施政,包括公共政策形成的秩序和過程,勢必出現更大的衝突。在這種情況下,認為「如果因為有人反對國民教育科就擱置,社會將不能向前行」,主張硬闖,反而 會把特區政府推向管治威信蕩然無存的危險境地,也是北京最不願意看到的結局。

事到如今,特區政府撤回今年所有推行國民教育的計劃決定,重新諮詢,並把制訂科目教材的權力,從官方的陰影中解放出來,還給教育界、家長和學生團體等政策主體,相信才能化解這場「洗腦風波」所引起的社會震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