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7月29日星期日

林泉忠﹕「國教科」爭議與「一國兩制」



昨天香港數萬人的反「國教科」大遊行,將這場涉及「愛國」與「洗腦」之間的大爭論引向了高潮。

然而,內地民泷對這場發生在香港的爭議卻摸不覑頭腦,不僅媒體絕少報道,即使部分有所聽聞的網民也對此大惑不解,並連接香港社會的「中國人」意識跌到13年來新低的新聞,紛紛批判香港社會的「殖民地遺毒」。

此一現象所呈現的,正是在「愛國」如何與教育掛鹇這一議題上,中港兩地大相異趣的語境,也折射出「一國」與「兩制」之間的另一層矛盾。

筆者昨天從北京回到香港,在北京機場就目睹強調「北京精神」的大招牌,「愛國」排在最前列,凌駕於「創新、包容、厚德」之上。事實上在大陸,與「愛黨」直接連接的「愛國」被視為至高無上的情操。從幼稚園到大學,「愛國」是學校教育至為重要的一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是遍佈全國,加上官控下媒體長年的渲染影響,使「愛國主義」在大陸難以存在公開討論的空間。

然而,「兩制」的設計,使回歸後的香港仍然存在對「愛國」不同解讀的空間。事實上,從《心繫家國》國歌短片的爭議,到2004年的「愛國論」之爭,再到這場「反國教科運動」,圍繞「愛國」的討論未曾中斷。

支持推動國教科的一方,傾向期待透過國教科縮短港人對「祖國」的心理距離,然而強行引入國教科所引發的劇烈反彈已產生了反效果。

回歸後15年的今天,「愛國」爭議不減反增,今年還出現「香港是狗」與「蝗蟲論」之爭,不僅突顯了回歸後中港兩地在國民整合的失敗,更印證了「一國」與「兩制」之間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

「一國兩制」如何走下去,「港人治港」只剩下35年的今天,是重新思考的時候了。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