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7月29日星期日

陸以正: 以色列如何睦鄰?



莎士比亞名劇《漢姆雷特(Hamlet),或譯王子復仇記》,向來是「大一英文」課本必讀的一篇。修過這位丹麥王子故事的學生,都不會忘記他的獨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或毀滅,這是必須回答的問題)。

在整個中近東,軍事力量最強大,但也最為孤立的以色列,如今正面對一個類似的難題。那就是:在強敵環伺下,應不應該孤注一擲,把伊朗與敘利亞的核武裝置,甚至提煉核彈所需原料的工廠,使用飛彈或空襲,一舉把它們都摧毀呢?

伊朗也好,敘利亞也好,都是伊斯蘭世界舉足輕重的大國,也都與以色列有不共戴天之仇。外界早已盛傳,以色列願意替美國打前鋒,火中取栗,先解決尾大不掉的伊朗,順便把敘利亞殺人無數的小阿塞德總統推翻,趁此可向聯合國前祕書長、現為聯大派往敘利亞調停特使的安南賣乖,讓西方國家瞭解,對付窮兵黷武的回教國家,還是猶太人有辦法。

這件事有這麼容易嗎?恐怕以色列自己也難有把握。伊朗古稱波斯,是中東最老也最富裕的國家,人口達七千五百十五萬,面積一百六十四萬八千平方公里。因為盛產石油,國民生產毛額如按PPP計算,每人超過一萬三千美元,不是隨便就嚇唬得住的。

美國已經掀起一場辯論,其聚焦點正是華府應不應該表面上不作聲,實際則讓以色列去懲罰一下伊朗。曾任雷根和小布希時代的白宮副國家安全事務顧問,現已退休的阿布拉姆斯(Elliott Abrams),便主張積極介入。阿布拉姆斯退而不休,現仍為紐約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中東問題專家,他所代表的是鷹派的意見。

有趣的是反對者居然來自以色列國家安全局(希伯萊文Hebrew稱為Shin Bet)的局長狄斯金(Yuval Diskin)。照理說,既為情報和國安最高負責人,他應該全力支持政府採取的強硬手段才對。但依照華府《檢察報(The Examiner)》報導,狄斯金認為以色列首相內唐雅胡(Benjamin Netanyahu)(見圖,美聯社)和國防部長巴拉克(Ehud Barak)過於好大喜功,自認判斷正確無誤,因而高估了伊朗發展核子武器的科技能力與實際成就。

狄斯金認為目前對伊朗施加過多壓力,只會促使德黑蘭政府加速進行製造核武的計畫。因為有他出來登高一呼,中東的低氣壓似乎有點改善。著名的Al Jazeera電視台趁機報導以色列內閣不管部長麥歷多(Dan Meridor)的談話,後者說:伊朗總統阿赫馬迪內賈(Ahmadinejad)從來沒有說過要「把以色列從地球表面消滅」一類的話。

猶太人永遠不會忘記希特勒時代的大屠殺。在內唐雅胡眼裡,伊朗與納粹德國都是一丘之貉。以色列已經透過聯合國安理會對伊朗橫加了許多經濟制裁行動,甚至限制歐美國家,不容許它們進口伊朗產的原油。

不要忘記,美國在一九七○年代,原本支持伊朗國王巴勒維,因此巴勒維國王還曾來台灣訪問。到一九七九年,由於柯梅尼教長領導的宗教革命成功,推翻了王室,美國才和伊朗翻臉。雙方斷交迄今,不但無恢復之望,反而更加怒目相對。在可見的將來,美伊間幾無重新修好的希望。

以色列內部另有一派人,或秘密遊說,或公開主張,認為以色列終究要與週圍的伊斯蘭教國家打交道。與其拖拖拉拉,不如及早採行「睦鄰」政策。無巧不巧地,以色列國內政治目前正亂成一團,它的一院制國會(Knesset)議員有一百二十席,大小黨派卻有二十幾個。其間分分合合,永遠是一筆爛帳。

由於各黨席次均未過半,政府難免更動頻繁,常有朝令夕改的情形。以國最近一次選舉距今只有三年,最大的三個政黨分別是:走中間溫和路線的進步黨(Kadima,現有廿八席),中間偏右的勞工黨(Likud,現有廿七席),和新從俄國遷移回以色列定居的猶太裔人所組織的以色列國家黨(Israeli Beiteinu),則只有十五席。

外國觀察家認為,以色列國家黨雖屈居第三位,假以時日,仍有更上層樓的可能。因為它的黨綱與政策比較高瞻遠矚,贊成將約旦河西岸與加薩走廊歸還給阿拉伯人,另成一國,以期雙方能和平相處。這個理想是否真能實現,要看以色列最後如何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