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7月31日星期二

明報社評: 推行國教科不應校方說了算 諮詢家長教師體現校本自決



國民教育科引起爭議之後,政府多次表明學校可於3年開展期自行決定何時開始推行,多個辦學團體已表明暫緩推行,但個別官校仍將試行。官校由官員主導,若政府真心認為國教科應該校本自決及尊重家長意願,官校應就教材和評核方法,與家長及老師商討,聽取持份者的意見,消除家長的疑慮,才正式推行,而不是由官員說了算。

「不應強推國教科」是社會嘹亮的呼聲,中央政策組前首席顧問劉兆佳在今天《明報》的專訪中表示,「國民教育不能硬推,一味過分強調愛國感情培養,有時反而弄巧成拙」。國教科的推行應該從長計議,若政府一意孤行,是火上加油,勢將觸發新一輪社會抗爭。

政府多番強調開展期長達3年,表面上把決定權交予學校,但官校能夠「校本自決」嗎?有官校決定今年9月上馬,更有官校仿效內地學校試辦「國旗下講話」等活動。如果政府真的鼓勵「校本自決」,官校就應帶頭示範,先就教材及評核等諮詢家長和教師,在得到各方持份者同意下才推行國民教育科。如果官校未徵得家長和教師同意便推行國教科,便難怪社會質疑所謂「校本自決、尊重家長」只是敷衍說詞。

雖然不少辦學團體已表明暫緩推行國教科,但部分學校仍會上馬,就此各辦學團體、校長及老師應該本覑良心做事,應召開家長會詳盡解釋,以釋除家長的疑慮。

評核偏頗不全面  誤導教與學方向

除了教材和課程備受爭議外,評核方法同樣重要,扭曲的評核機制對學生的遺害同樣嚴重。本報曾經報道,教育局透過「情意及社交表現評估」問卷,要求全港中小學評估學生是否愛國,包括要回應挺國貨或國家做錯事仍要支持等價值觀。

教育局的評估問卷取材自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會(IEA)的國際公民教育學生量表(International Study of Civic Education Student Questionnaire),IEA的問卷有超過120條問題,包括公民知識題(如什麼政制屬不民主等),亦包括對人權、民主法治、上街示威的態度等問題;問及國家身分認同的,有12條,約佔總數一成。然而,香港教育局的問卷差別很大,中學版評核31條問題中,22條涉及國家身分認同,小學版9條問題更全部涉及對國家的態度,針對國家身分認同的比重明顯大得多,IEA問卷中有關民主、公民責任、平等機會等內容,大都不見了,連負責修訂問卷的香港學者亦承認,部分問題設定偏頗。

IEA的問卷有多個國家採用,以得出一個對學生及教育制度較全面的評估,而非單純用作愛國評估。該機構上載了多個國家的報告,以捷克為例,報告清楚指出,捷克學生對知識性問題得分甚高;但對公民活動(如投票、加入政黨、就政治事件參與討論等)的態度則較被動;對國家的態度就較正面。由此可見,透過IEA的原裝問卷,可知道學生對社會各範疇(包括公民責任、愛國、民主自由)的取態,是一個全面而平衡的評估;雖然同樣會被問及會否用國貨、國家犯錯會否接納,但出發點及效果截然不同。

香港教育局只抽取部分問題加以發揮,有違問卷的設計用意;更嚴重的是,教育局於調查後向學校發放全港整體表現作比較,有小學因學生國民身分認同的分數低於全港平均分而決定催谷,應驗了社會對國教科「魔鬼在細節」的質疑。

偏頗的教材會帶來洗腦效果,扭曲的評核則會促使老師與學生朝覑錯誤的方向前進。所以,學校推行國教科之前,應該把教材及評核方法公開,與家長和教師商討,釋除持份者的疑慮後才推行,絕對不能藉國民教育之名,推行禍港禍國的洗腦教育,毒害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