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7月30日星期一

信報社評:全球金融醜聞 滙控污泥受染



滙控公布半年業績,核心稅前盈利有一百零六億美元,下跌百分之三。基於全球經濟景氣欠佳,銀行未來營運收入受制,也屬意料中事。然而,業績公布最受矚目的焦點,顯然並非盈利,而是滙控涉嫌洗黑錢一案所作的七億美元撥備。

作為跨國大銀行,以滙控的聲譽,居然捲入近日連串的國際金融醜聞中,包括牽涉虛報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的「LIBOR事件」、操控歐羅區銀行同業拆息(Euribor)、涉嫌沒有遵守反洗黑錢的法律規定,消息確實令人錯愕。

但想深一層,見微知著,由此也反映了全球金融銀行業,不論大小型銀行,一離開了監管者的視線範圍,「自律」永遠是最不可靠的行為約束手段。

金融危機暴露對金融業疲弱的規範和監管,不僅觸發了「佔領華爾街」的群眾怒火;也催生了全球性的金融監管改革。從美國的《多德—弗蘭克法案》(Dodd- Frank Act)到巴塞爾協議III提高對銀行最低資本標準要求,表面看監管相當嚴密。但過去三個月,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的醜聞卻不絕如縷。

投行摩根大通的套期保值業務短短月餘間,出現二十億美元虧損;接着六月底爆出英國巴克萊銀行試圖操縱和虛報LIBOR利率,被英美監管機構巨額罰款。然而,事件並未因此落幕,醜聞反而愈演愈烈,多家全球著名跨國大銀行亦告捲入漩渦,黑幕迄今仍未揭到底。

據美國參議院的報告,滙控在墨西哥和美國的分支機構涉嫌為不法集團的賬戶洗黑錢,在金融污泥的大環境裏,滙控也隨波逐流,反洗黑錢的內部監控機制,居然多時 不符監管要求。本來,金融體系是經濟中應受到最嚴格監管的部門,但連串醜聞,暴露了對銀行的規管和風險管理要求輕易失效。

LIBOR醜 聞」實在牽動全球投資者的神經,禁不住對標榜「信任」作交易基礎的銀行業信心動搖。從資本市場各級利率看,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是最基層、也是反映資金價格 變化最真實的狀況,但是,參與LIBOR價格形成的報價大銀行,竟然弄虛作假,一有「信息不對稱」機會,便集體性作弊,把專業操守拋諸腦後,令人咋舌。

二○一○年七月底,美國總統奧巴馬幾經辛苦,終於簽署了《多德—弗蘭克法案》,其中禁止銀行機構開展自營業務的「沃爾克規則」也告落實,但法案施行剛滿兩年,成效如何?很明顯,幫助投資者獲得更多可靠信息的監管目標,無論在美國內外,都無長足進步。

英倫銀行行長和美聯儲局主席日前強調,需要徹底改革LIBOR系統。事實上,報價銀行以估值而非確實的貸款數據上報,信息隱蔽,作弊輕而易舉。可以看到,連 全球性資金使用價格決定的機制都出現「金融敗壞」,如何挽回外間對金融銀行的信心,如今已成當務之急。但依靠道德性的自律約束,肯定不是改善監管的出路。

滙控一度是香港小投資者的「寵兒」。今年半年結,平均股東回報率跌至百分之十點五,未能達標;成本效益比率為百分之五十七點五,單位收益所佔用的成本亦未能 有效下降;如今捲入操控銀行間拆借利率漩渦、反洗黑錢內部監管不力,在全球金融醜聞中未能「出於污泥而不染」,經營光芒褪色。

據彼德森國際 經濟研究所M. Goldstein N. Véron的研究,資產超過一千億美元的全球一百四十五家銀行中,九成在二○○七至○九年的金融危機期間得到政府支持。用納稅人血汗錢去維護金融體系的穩 定,因而要求主要銀行在謀利過程中,需要接受更多的行為監管和約束,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也該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