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7月29日星期日

王慧麟﹕核心價值的崩壞



昨天家長之怒,聲響震天,任何政客已不能以推遲或再諮詢作為理由,維護「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目。政府若不撤回該科,恐怕只會令事情不斷發酵,隨時自我燃燒。

翻開網上之家長留言版,有人提到,有關科目是對「核心價值的挑戰」。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早前亦說,有關爭議成為「核心價值之爭」。那麼,究竟北京是怎樣看國民教育與核心價值呢?

北京怎樣看核心價值

714日官方《求是》雜誌一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融入國民教育的路徑〉,裏面提到,「從廣義來說,國民教育應包括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三方面。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是一項系統化工程」。換言之,中國之國民教育,是需要反映社會主義之核心價值。

而在一國之下的香港,林煥光說的「核心價值」,與《求是》說的「核心價值」,以至香港社會不同人士提到的「核心價值」,內涵又是什麼呢?現在人們談的「核心價值」又是什麼?

查「核心價值」之源起,好多人認為,是20046月的「維護香港核心價值宣言」。當時,港人深受SARS重創,經濟陷入谷底。2004年初,北京悍然釋法,壓下了港人的民主訴求。不過,200371示威後,政府管治毫無改善。眼見十萬火急,300多名專業人士及學者提出之核心價值包括了:「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公平公義、和平仁愛、誠信透明、多元包容、尊重個人、恪守專業」8項。

核心價值含義「騎呢化」

「宣言」一出,產生巨大迴響。不單政客們即刻「抽水」,咸稱支持,連自稱中間獨立之專業人士,以至建制派均聲稱支持。宣言之8項價值,說穿了就是普世價值,亦是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中所論述的價值。坦白說,任何地球公民,皆會舉腳贊成。但是,正如世界人權宣言本身,都遭到不同程度之詮釋、扭曲及蹂躪,8年以降,核心價值的含義,愈來愈多,走向多元甚至「騎呢化」:

第一,國族論。核心價值提出之初,已遭批評為沒有國家意識,甚至質疑其背後動機。後來,批評者以國族論述為主軸,認為香港核心價值之前提,在於「愛國愛港」,進而提出,沒有愛國愛港,就沒有其他的核心價值。今年初,批評者更把愛國愛港,「升呢」為香港首要的核心價值,即是暗示,其他價值都是次要的。

第二,文化差異論。批評者認為,這些核心價值(如民主)是西方價值,香港社會的核心價值應同樣照顧有「香港特質」的價值,而這個特質亦是回到愛國愛港之論述。

第三,不斷「豐富論」。核心價值的內涵,愈來愈多。其實,早在「宣言」之前,「核心價值」一詞,已廣為政府所用。香港「飛龍」標誌一出,宣傳稿就聲稱,代表了5個香港核心價值:「文明進步、自由開放、安定平穩、機遇處處和追求卓越」。曾蔭權在20045月亦提出核心價值之觀念:即自由、法治、廉潔及平等權益。

在「宣言」之後,核心價值的含義不斷改變。說得好聽一些,是百花齊放,說得不好聽的,卻是什麼都塞進去。例如2010年的世博會,曾蔭權說的香港核心價值,卻換成了「自由開放、積極進取、追求卓越、勇於創新和優質生活」,不見了廉潔。又例如在2005年,曾蔭權之支持者指出,「『做好呢份工』……創造了香港的輝煌和奇蹟。這句口號已愈來愈深入民心,成為香港核心價值的標誌。」

到了201110月,曾蔭權宣讀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後,有支持者撰文,標題是〈曾蔭權融入香港核心價值〉(連人類也能成為核心價值),原來內文是:「『做好呢份工』愈來愈深入民心,已深深融入香港核心價值之中,成為香港寶貴的精神資產。」

議員也不甘後人呢,有議員(因參選,姑諱其名)說,5個追求才是香港核心價值:即「追求新變化、追求議會獨立空間、追求全民打拼、追求踏實服務及追求民主自由法制人權。」

如是者,政客們把口號、個人性格以至生活習慣均塞入去核心價值裏。於是,核心價值既是「愛國愛港」,又是「做好呢份工」,亦是「踏實服務」,復有「曾蔭權」,可謂包羅萬有。一個詞語,一旦遭到政客無情地,以各取所需態度拉扯,像泥膠一樣搓圓鏱扁,這個詞語就變得毫無意義,成為clich赌,或者Harry Frankfurt教授所說的bullshit。難怪唐英年在本年1月競選時說了這句:「捍衛我們的核心價值是最核心的核心價值」,因為核心價值已偏離了2004年時之原意,變成了沒有靈魂的符號,其原有的論述已遭政客無情地消費而消解了。

「命運共同體意識」  核心價值的原點

因此,現在要談我們港人所擁抱的價值,倒應回到宣言的原點,這樣才能賦與最大的意義。細閱「宣言」,第一句說:「港人表達了強烈的命運共同體意識……」,然後下啟核心價值的討論。由此可見,「命運共同體意識」才是核心價值的原點。所謂港人之「命運共同體意識」,應超越執政黨意識、國家及民族意識、國籍意識甚至血統意識之論述,而是扎根於每一個香港人共同經歷,即是說,應從本土資源建構及催生之價值(包括社區、語言、文化、土地等),才能達至宣言當年所倡議的價值,才能有共同體之意識。一些沒有扎根於本土的價值論述,隨時成為核心價值一樣,變成「阿爸係男人」式的虛空符號,失去了人們共同守護及捍衛的支點。同時,就因為我們社會不去珍視及發掘命運共同體意識下的本土養分,一些外部勢力的大國意識(無論是西方及東方),就會藉什麼德育的幌子,乘虛而入,鑽進來教育下一代。

現在建制派及泛民的立法會選舉參選人,都嚷覑要維護核心價值,他們究竟知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

■延伸閱讀

1. Horowitz, Donald L.2000, Ethnic Groups in Conflic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 Brubaker, Rogers 2004,Ethnicity without Group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 R v. CHIANG YU-TUI [1997] HKCA 63; CACC133/1996 16 January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