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0月9日星期二

明報社評: 國教科爭議畫句號 揭國民教育新一頁




隨着特首梁振英接納「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的建議,擱置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指引,政府雖然未撤科,但是反對國教科人士的主要訴求,基本上已經達標,因此,國教科爭議告一段落;然而,由於國民教育仍會推行,而且值得推行,所以,我們期望教育界與家長學生等社會人士共同努力,發展出一套適合港情的國民教育,培養出多元、多角度、獨立思考的愛國新一代。

破除了洗腦式課程指引  助學生健康成長的國民教育待建立

反對國教科人士主要爭取3點,即是撤銷國教科3年開展期、毋須獨立成科、撤銷國教科課程指引,經過政府修訂政策和接納開展國教科委員會的建議後,反對人士認為政府已經回應民意,做法等同撤科,宣布接受政府的方案,一場為抗拒「洗腦」而迅速蔓延的政治運動,戛然而止;然而,破除了有洗腦成分的國民教育科及相關課程指引之後,如何建立一套有助下一代健康成長的國民教育,是值得教育界和家長學生思考的課題。

政府推動國教科,原意使香港的下一代系統地接受國民教育,但是,國教科爭議,不但未能提高市民及學生對國民身分的認同,反而使「國民教育」成為負面詞彙,市民心理上對此有一種莫名戒懼,窒礙了國民教育的健康發展,事態發展與政府的主觀願望背道而馳,相信此乃政府或據云態度強硬的教育局官員始料不及。但是損害已經造成,政府要謀求補救之策,從建立互信着手,破除市民抗拒國民教育的心理。

國教科爭議期間,不乏社會人士與輿論(包括本報社評)都提出「撤科再議」,因為經過激烈對抗之後,若社會未能營造一套新共識,國民教育會遭到衝擊。事實上,不少反對國教科的人士,都認同本港要推行國民教育,只是要求內容多元客觀和教學方法正確而已。現在政府變相「撤科不再議」,不知道箇中有什麼考慮,但是「破而不立」,實際上留着尾巴,例如,反對國教科的人士轉而關注其他課程指引、教材和科目有否「染紅」,就是「不再議」的後遺症。

政府的國教科新政策,雖然有人形容為植物人,但是科目未撤,而且教育界都認同學校要推行德育、國民和公民教育,因此,預期學校仍然會有相關科目和教學內容。政府以學校為本,尊重教師的專業知識,讓學校和教師自訂教材,可以預見,日後有關教學內容將出現百家爭鳴、百家齊放局面。這種情難斷良窳,不過,基於家長與社會對國民教育已經提高警惕,學校要與家長坦誠溝通,以釋除疑慮。

目前,教育界一些做法和意見,對營造國民教育的健康環境,有一定積極作用。例如,鮮魚行學校以極高透明度推行國教科,包括科目內容公開、容許家長旁觀教學等;香港中學校長會建議優化或修訂2008年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指引,發展成為適合香港民情並具當代意義的公民教育課程框架,供學校參考之用。另外,有更多教育界人士早已提議,加強中國歷史、中國文學等課程,認為有助提高學生對國民身分的認同。

學者應發揮所長  發展適合港情的國民教育

國教科減少了官方主導色彩之後,學校在德育、國民和公民教育方面可以自行發揮,或許給國民教育提供一個較寬鬆環境,但是教授什麼內容仍然是一個問題,特別是面對教學任務繁重的教師,要他們自行制訂國民教育內容,可能有一定難度,我們認為,現在是學者發揮作用的時候,他們若能根據學術原則,提出具體的教材建議和選擇,相信可以協助發展適合香港民情的國民教育教材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