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穆斯林的無知》引發中東及北非的穆斯林示威,除了利比亞,也門、突尼斯、伊拉克、伊朗、蘇丹等地都有反美示威。美國急忙撲火,總統奧巴馬及國務卿希拉里發表講話,希拉里更表示絕不同意《穆》片的觀點,要與電影劃清界線,藉此降溫。但看來情不如美國考量那樣迅速平復,反而有擴大趨勢,最新連孟加拉和澳洲也有反美示威。奧巴馬在大選前遇上這棘手外交難題,如果反美情勢一發不可收拾,11月6日的總統選舉就可能橫生變數。
利比亞局勢混亂 「茉莉花革命」 受挫
事件是由電影《穆斯林的無知》引起,類似事件以往曾發生,近者是去年及今年美國牧師瓊斯兩度焚燒可蘭經,引起阿富汗爆發激烈反美示威,數十人死亡;2006年丹麥一份報章刊登被指褻瀆回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多國回教徒上街抗議,至少11國駐丹麥大使要求會晤丹麥首相。遠者是上世紀80年代英國作家拉什迪的小說《撒旦的詩篇》,被穆斯林認為影射穆罕默德,小說甫推出即引起軒然大波,不僅多國把此書列為禁書,當時的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更發出追殺令。事件橫跨20多年,2007年拉什迪獲英女王授勛,伊朗仍表示不滿,認為英國向拉什迪授勛是「對抗穆斯林」。
《穆斯林的無知》引起的激烈反應,對美國來說,是對過去兩年中東茉莉花革命的沉重打擊。通過茉莉花革命,地中海岸的北非國家,例如埃及和利比亞都改朝換代,埃及的改變過程猶算和平,利比亞則是西方空襲政府軍,地上的反政府軍乘勢進迫,推翻卡扎菲政權。美國通過利比亞變天,繼續影響這個國家,保住戰略據點,可以說,今天的利比亞政府,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力打造而成。因此當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史蒂文斯被殺,美國的反應除了奧巴馬的官式講話以及派出驅逐艦,更意味深長的反應來自國務卿希拉里,她說「不少美國人在問,其實我自己也在問,怎會發生這種事,怎會發生在一個我們幫助解放的國家?」
其實希拉里是知道答案的。利比亞和埃及類似——卡扎菲政權及穆巴拉克政權都是在美國的關顧庇護下過了一段好日子,卡扎菲雖然在1980年代遭美國空襲,而利比亞特務亦曾涉及恐怖襲擊,但在過去幾年,卡扎菲與西方關係轉好。這種美國可以操作的國際秩序,令到美國可抽身處理其他熱點地區事務,像伊朗和朝鮮核危機,或者是阿富汗的反恐活動。不過,一旦這些受「關顧」國家出現可能成為氣候的反政府力量,尋且影響到美國的戰略利益,美國就會放棄盟友,轉而支持反對派。當中無道德可言,只是實利計算,當主子認定其利用價值消去,秋扇見捐便是這些「忠實盟友」的下場。
一部電影觸動希拉里的原因,是中東及北非局勢不穩,帶來的是美國全球戰略重心的變化。本來茉莉花革命後,北非情勢穩定,加上拉登被殺,反恐戰爭順利,美國的重點可以集中在伊朗及敘利亞,太平洋一線則可以放在針對中國這一塊。如今北非情勢波動,如果沒有辦法迅速平復,中東及反恐大計都可能要推倒重來。希拉里所說的「不明白」,自是由於這是一塊燙手山芋,外交政策設計部門必然頭大。
多個熱點同告急 美國能否處理?
越戰之後,學者有「美國不能同時打兩場戰爭」之說,這是國力使然,實例是美國同時在阿富汗及伊拉克用兵,戰果證驗了此說——美軍黯然撤出伊拉克。如今美國面對的是多元的外交戰爭,北非以及正在擴大的反美浪潮是其中之一,中東的伊朗和敘利亞是其二,三是西太平洋的中、日以及朝鮮半島。這三者都可能發展至兵戎相見,美國的重點應該放在何處,孰輕孰重,是下階段局勢的關鍵。
從即時危機來說,中日之間氣氛雖緊張,馬上開戰的可能不會太高;北非的火頭若無法快速捺熄,結果可能是中東及北非滿盤皆落索;伊朗局勢也在危機邊緣,美國稍一失足,伊朗即可佔得上風。這還未包括朝鮮核危機,以及打到今天仍是未平息的敘利亞內戰。火頭都涉及美國利益,但同一時間美國只能處理一至兩個,沒法同時應付所有;極可能的發展是,某些熱點會迅速降溫,擱起一邊容後再算。
1970年代美國面對中東、中國及蘇聯三大熱點,結果是聯中抗蘇,把熱點減到兩個。博弈之間,美國國務院目下應在計算重點熱點及非重點熱點,究竟能否同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抑或是抓大放小,尤其是國防部長帕內塔本周訪問日本,他如何評論中日局勢,日本在帕內塔訪後有何動作,極為值得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