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9月9日星期日

明報社評: 國教科推高投票率 政府要回應市民訴求



5屆立法會選舉,分區直選投票率約為53%,較2008年投票率高出近8個百分點,是回歸以來第2或第3高。一貫以來,投票率愈高對民主派愈有利,這次會否慣例重演,點票完畢就揭曉。投票率高或許有諸多因素,不過,近期民間與政府就國教科的爭議,相信是推高投票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箇中所透析信息,不單關乎建制派與民主派在立法會議席的消長,也向梁振英政府當頭棒喝,說明不得人心的政策,市民必然挺身抗爭,選票就是市民的武器,政府要正視這些信息,汲取教訓,否則未來施政將倍添困難。

投票人數大增  2008年多逾30

今次分區直選合資格選民超過346萬,今次投票人數約183萬,較2008年多了逾30萬人。另外,今次選舉,首次有超級議席競逐,即是新設的區議會(第二)功能界別,雖然人民力量呼籲選民抵制超級議席,社民連亦附和,但是超級議席投票率約為51.9%,較分區直選相差約1.1個百分點,以超級議席乃新生事物而言,屬於正常情,說明大多數選民不受極端言詞所惑。所以,昨日投票整體氣氛不但熱烈,而在政事蜩螗、政局混沌中,市民顯露出來的理性使人欣慰。

2003年七一大遊行後,建制派先在區議會選舉大敗,大遊行的議題效應延續到翌年9月立法會選舉,選民熱烈投票,當年投票率達55.64%,為回歸以來最高;1998年首屆立法會選舉,投票率53.29%,皆因回歸時民主派議員未能過渡,選民踴躍投票,把他們送回立法會,推高了投票率。可見歷來立法會選舉,議題對投票率起覑很大作用,以國教科爭議之熱熾、社會人士投入之熱切,基於事態性質涉及捍衛核心價值,催動更多選民投票,與過去議題主導立法會選舉的模式,如出一轍。

今次選民踴躍投票涉及多少因素,尚待更多分析,例如,各個陣營都重視選民登記,特別是建制派投入大量資源、協助長者登記為選民,一些選區,65歲以上選民顯著增加,長者若踴躍投票,也可能推高投票率。不過,投票人數能增加逾30萬,相信許多是國教科爭議催動出來的選民。民間反對國教科,投票前夕連續兩晚數以萬計市民在政府總部外抗爭,迫使梁振英政府讓步,雖然未爭取到撤科,但是政府調整國教科政策,包括取消3年開展期、由學校自決是否開科、修改國教科課程指引等,乃抗爭取得的實質成果。我們認為,梁振英政府遲來的讓步,未能平息市民的憤怒,高投票率是市民以選票教訓政府的體現。

市民所表達信息  政府要正視回應

新一屆立法會於民主進程甚為重要,因為將會審議和通過2017年普選特首的選舉辦法。今次選舉,許多人關注民主派能否取得24席或以上,以擁有關鍵的三分之一議席否決權,若未能達標,則建制派在特首選舉辦法就可以予取予攜。事實上,今次新增的10個分區直選和超級議席,建制派顯示強烈企圖心,在各個選區都分拆名單,爭奪更多廣大民意授權的議席。這場攻防戰的結果,不但關乎民主派與建制派議席消長,也關乎議會和政治生態的走向,若有更多取態激進的人晉身立法會,對未來議會和政治生態的影響,值得關注。

即使還未有選舉結果,不過,若國教科是推高投票率的原因之一,就值得梁振英政府反思。首先,雖云梁振英表示國教科並非他的主張,但是國教科觸發洗腦疑慮之後,他畢竟堅持和捍衛了曾蔭權政府留下來的國教科,歷時兩個多月,事態發展至大多數市民憤怒,不能說與梁振英的錯誤研判和應對完全無關;其次,梁振英政府修改國教科政策有實質讓步,但是不肯「斷尾求生」,仍然拖覑一條尾巴,讓國教科不僅如幽靈般繼續纏繞覑家長,也繼續纏繞覑學校,不過,試想想,若學校與家長就是否開國教科有爭議,政府可以置身事外嗎?

這次選舉之後,各個陣營和黨派都會驗收成果或檢討得失,對梁振英政府更有警惕作用,期望他們正視投票率大升的事實和箇中透析的信息,恰當地回應市民的訴求,施政要對焦,特別在捍衛核心價值方面,市民已經透過投票,表達堅定而強烈的信息,若政府仍然虛與委蛇,必然招來市民更大反彈。

 
行政長官記者會 〈足本〉 (8.9.2012)



信報社評:議會權爭空前激烈 管治面對更大挑戰

立法會選舉昨天舉行,本屆議會增至七十席,新增十席俱由直選產生。選舉前夕,政府推行國民教育不得民心,「洗腦風波」激發萬千市民滿腔怒火,在社會內部嚴重分裂下,使今屆議會權力的爭奪空前激烈。但不論結果如何,特區政府「行政主導」發展至今已受到挑戰。

在 比例代表制和克爾數額的議席安排機制下,無論建制派和泛民,今屆都分拆多張名單出選;與此同時,兩大政治勢力內部同樣出現分化,割裂出不同小陣營出擊,在 地區直選上,參選人數和名單雙雙創下回歸以來新紀錄,反映本地政治勢力的結構進一步「分化」,導致權力爭奪更形混亂,傾軋也更凶險。

明顯看 到,港府今年七月換屆,新任特首梁振英取得權力,但在個人僭建醜聞纏身、強推「五司十四局」碰壁、所委任兩位發展局局長分別涉嫌「騙取政府房津」和「經營 劏房」,誠信備受公眾質疑下,於執掌政權之初,已令政府的管治威望低沉難起。因此,本屆立法會選舉結果,一旦建制派喪失優勢,政府施政恐怕更舉步艱難。

在 投票日前夕,亦即民間反國教運動已一發難以收拾,多人絕食要求撤銷「洗腦學科」,憤怒聲音震撼政府總部幾近一周後,梁振英政府終於宣布取消三年推展期的 「死線」,為強推國民教育所激起的社會氛圍降溫,而此舉也難脫為建制派「降壓」之嫌,冀及時化解在選舉中所面對的不利因素。

今屆投票率較上屆高,表面上有利泛民選情,但因泛民內部已嚴重分裂,加上建制派的有效配票能力,結果鹿死誰手,未到最後一刻,恐怕仍有變數。看深一層,選民投票踴躍,其實也反映市民對特區政府的當前施政,以投票來表達政治意見或不滿。

很明顯,政府「行政主導」的有效性,在施政缺乏政黨政治發展的配合、政府管治威望低落,且推行國民教育「洗腦風波」引發大規模群眾運動,進一步激發公民的政治覺醒,催生社會更強烈的民主政治參與意識之下,已然「奄奄一息」。

從 西方民主發展經驗看到,一個成熟而穩定的政治體制,政治領袖對公眾的有力領導,與公眾對政治領袖的監督和約束,兩者需要維持適當的平衡。然而,觀乎梁振英 政府上台後的施政,在民意支持不斷滑落、誠信無法有效重建的制約下,政治領袖對公眾的領導,顯然無法取得廣泛認同與支持。

另一方面,對政府 的不信任,使公民的政治覺醒進一步加強。如今民間反國民教育聯盟通過作組織註冊,對監督國民教育的施政「制度化」和「長期化」,反映香港的政治生態,即使 建制派在今屆議會選舉中繼續取得優勢,未來四年受命「保駕護航」,但公民進一步的政治覺醒,對民主政治參與意識的強化,隱現了一股自下而上監督政府的新政 治力量,牽動輿情,影響到各大政黨的政策立場選擇。

於選舉投票前夕,梁振英政府對實行國教科的「讓步」,不論此舉對建制和泛民的選情產生了什麼影響,但可以看到,市民不斷加強民主政治參與的意識,使普選行政長官和所有立法會議席的社會期望更形熱切。

照 發展形勢看,在行政層面,特區政府的「行政主導」力量如今名存而實亡;在立法層面,建制派和泛民內部同告分裂,政治勢力結構進一步「碎片化」,各據權力利 益山頭,使未來的政局難以平靜,而梁振英的領導權杖,在民間自發監督的政治力量群起下,荏弱的管治能力也將面對更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