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4月9日星期二

從數據看戴卓爾主義

在位十一年的前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任內的「戴卓爾主義」經濟政策,備受爭議。她的新自由主義施政,把英國經濟在80年代帶到另一條軌道上,塑造了英國今日的經濟面貌。

如何評價鐵娘子的經濟政策,在左右兩派素來各走極端。褒者,不外乎稱頌戴卓爾令英國國力重新提升,多個經濟部門變得更具競爭性,為日後1992年至 2008年的強勁經濟增長打下基礎。貶者,主要集中批評戴卓爾任內,清空了英國的工業活動,打壓工會,過渡揮霍北海油田資源去支持減稅政策,導致英國今天 的經濟傾側於金融業,分配不均擴大,貧富懸殊遠比以嚴重。

衛報經濟版編輯Larry Elliott認為,戴卓爾的成就,其實處於兩個極端說法之間。早在70年代,英國工黨政府已放棄全民就業的政策,只是至80年代,在戴卓爾領導下,保守黨政府更明顯把控制通脹,視為經濟政策的核心目標,放棄提高需求,去催谷經濟增長。

Larry Elliott指出,從狹義角度看,戴卓爾是成功的。英國積弱在戴卓爾年代結束,但主要因為法國、德國的增長變慢,而非英國實質增長突飛猛進,相較之下顯得英國國力提升。
另一方面,他認為80年代後期,屢受打壓的英國工會再無能力爭取工資增幅追貼通脹,與往後經濟停滯不前也有關係。英國投資新興行業的金額大縮水,產業空洞化令經濟過度依賴金融業,種種問題日益嚴重。在1983年之後,英國貿易順差未曾錄得正數。

衛報紀錄了戴卓爾主義如何反映在經濟統計數字上,詳細羅列了1979年至1990年她任職首相期間,及其後各項經濟數據。主張國民要自食其力的戴卓爾,一直無法解決英國的失業率問題,該比率在她任內一度急升至接近12%,創20年代大蕭條後的新高。

失業率急升

 
工會會員數字急跌

在戴卓爾大力打擊下,英國工會會員人數跌至新低,由70年代約1320萬工會會員,下跌至90年代不足1000萬人,2008至2009年,工會會員人數只有740萬人。工會人數下跌,亦與工業空深化相關,1979年17.6%英國GDP來自製造業,至1990年,僅餘下15.2%,在2010年,比率不 足一成。


 貧富差距擴大 此外,有兩組數字反映戴卓爾任內貧富差距在持續擴大,英國的堅尼系數由1979年的0.253,上升至1990年的0.339,其後堅尼系數繼續呈上升的走勢。而低於收人中位數60%的人口比率,亦由1979年的13.4%,躍升至1990年22.2%,後來始回落;時至今天,比率仍高於15%的水平,貧富差距遠超七十年代。
70年代的高通脹,進入戴卓爾時代逐漸受控,由80年的21%,大幅降低至單位數百分比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