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4月11日星期四

金針集 : 新班子兩大管治「法寶」




行政長官梁振英昨天視察瑪嘉烈醫院的傳染病中心,以及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無疑,在全城皆關心碼頭罷工事件時,行政長官對抗疫更上心,這從過去五天,他三度談及防疫工作中可見。最耐人尋味的是,周二早上,記者問工潮情況,特首只答一句「工潮問題當然我們會繼續監控」,然後話鋒一轉,便談防疫措施,未問先答,反映特首對防疫果然異常重視。

而由特首多次發言論及抗疫工作準備,可反映出其兩大管理思維,其一是「口號管理」,另一是「工具理性」。

先說「口號管理」。這在梁振英上任以來已屢見不鮮,最典型的例子是常常說要「不失時機」。到昨天有記者問及特區政府對疫症的態度、採取哪些措施、動用幾多人力及財力時,CY就回答指,「第一是預防與治療並重,第二就是我們既要做到有備,同時也要做到無患。」但對於如何做到有備和無患,特首可能覺得早前已說得太多,沒有再闡釋。

「口號管理」的最大問題,源於口號通常欠缺實質內容,令外界不難發現政府喊口號,只是「說了等於做了」,對解決問題沒有實質幫助。有「管理學之父」稱號的德拉克(Peter Drucker)就曾指出,「口號、義務、昨天的問題,是妨礙效率的最大元兇。」

除了口號,梁式管理更滲出「工具理性」的本質。所謂的「工具理性」,是通過精確計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達致目的的理性。簡單演繹就是,透過計算一大堆認為有效數字,以為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在處理房屋及土地問題時,CY已呈現這一思想,在《施政報告》侃侃而談一連串建屋目標及數字,而其實那些都是四至五年後的目標,無助解決燃眉之急。

在處理抗疫問題上,CY同樣展現他的「工具理性」。上周六,當他談及本港防疫準備工作時,拋出一大串數字「……我們有足夠的防疫和抗疫物資,外科手術口罩有3800萬個,N95口罩有1400萬個;至於藥物方面,譬如說特敏福這類藥,我們有1800萬劑,所以大家不需要搶購。」CY提出香港的「抗疫三寶」有數千萬儲存,原意是希望令市民安心。但是,物資即使充足,如何分發予市民,單是物流安排,已成問題。

正如各大奶粉供應商均指在本港儲存途百萬罐奶粉,但何以港孩父母仍不能買到足夠奶粉,以致政府要推出遍布漏洞、有違自由貿易的「限奶令」?倘若他日口罩分配不均,又疑似有人囤積居奇,那是否政府又需推出「限罩令」?如此看來,「工具理性」式思維,無助解決市民不安和疑問,更無法讓人對政府措施安心。
 
云爾錄 : 示威「流血論」再現

前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表示,對立法會能通過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的辦法,不感樂觀,又擔心「佔領中環」行動,會以「流血方式」結束。

老紀記得,此類「流血論」並非第一次。十年前的200371日,50萬人上街,田北俊當年表示目睹50萬人上街,覺得政府必須要押後立法(《國家安全條例草案》),否則民怨沸騰,他亦擔心香港會發生「流血事件」。同樣地,同年自由黨創黨主席李鵬飛亦表示,若非田北俊辭去行政會議職務,當年79日(《國家安全條例草案》進行二讀之日),很可能「血洗中環」。

2003年時,劉兆佳任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如果照唐英年於2012年行政長官選舉辯論的「踢爆」,劉兆佳應該見證到有人開腔要出動防暴隊及催淚彈的言論。事隔十年,「流血論」再現,劉兆佳此言,既是再次佐證當年說法,同時又是否意味着有人或者會將當年的「出動防暴隊對付示威人士」的言論付諸實行?

特首對劏房住戶「好歉疚」

「法庭之星」林以諾牧師繼續上載專訪特首梁振英的片段,這一段專訪主要是討論土地問題。林以諾繼續當「人肉發問機」,而特首亦繼續「隆重其事」,認真回答林牧師的問題。特首表示,對於住在劏房或不合標準樓房的市民感到「好歉疚」, 又強調會加大力度處理房屋問題。繼昨天對老人家的「補贖」,今天特首又說對市民感「歉疚」,不知特首是否覺得政府罪孽太深重,因此才找牧師「告解」呢?

而在整個訪問中,老紀都聽得出特首所言,皆是表達政府為了找土地、增加公屋竭盡所能。但是,細聽之下,不難發現這些答案,多是重複他在不同公開場合的講話。例如他提到的香港人均面積比大陸少,此答案早在他訪問天津時提到。但是,在另一方面,林牧師相當緊張特首的答案,當他問到「點解新加坡土地唔夠香港多,但又可以解決到房屋問題時」?特首答「新加坡平地多」後,林牧師沒等特首再反應,就迫不及待地幫特首補充說:「無山呀嘛,又有填海」,想不到,原來林牧師心中早有答案,那麼為何又要明知故問呢?

打記者事件又不了了之

38日,多名記者在北京劉霞住所外採訪時遭遇襲擊,當時立法會多個議員包括莫乃光、記協等聯署發表聲明,要求中央政府立即徹查香港記者在北京採訪時遇襲事件,嚴懲兇徒,並在一個月內公布調查結果。可是,事件至今已超過一個月,「調查結果」仍然石沉大海。而當日說會繼續跟進事件的保安局長黎棟國,亦無聲無氣。看來打記者不了了之的事件簿,又添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