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卓爾夫人逝世,英國有些人慶祝。痛恨和反對戴卓爾夫人的人,約粗分三種:一,戴卓爾夫人上台後削減公共開支、福利拿少了的人,也就是本來的「既得利益者」。二,極左的無政府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者。三,金融泡沫破裂之後,反對華爾街的人。
反對派的第一類和第二類,可以不理。第三種人,將今天金融泡沫的種種惡果,追溯上去,認定應由戴卓爾夫人的私有化政策負責。
戴卓爾夫人將國營工業私有化,最後變成對私有化的迷信。戴卓爾夫人執政後期,跟列根時代一樣,放寬銀行的金融管制,這一點,確實為以後二十年的泡沫開了路。
但是「戴卓爾主義」的矛盾之處,在於戴卓爾夫人明明只尊崇實業和實幹發跡的產業和財富,此一原則,令她被視為維多利亞舊時代的人。但她毫不介意。戴卓爾夫人厭惡不勞而獲,反對沒有錢存在銀行而濫用信用卡,她如果再當政十年,必然不可能容許銀行變成雷曼證券的推銷經紀。
然而,將工業私有化的後果,必然是銀行的權力隨着市場自由而膨脹。最要命的是,在戴卓爾夫人執政最後兩三年,世界進入網絡時代,出現了電腦、熱資、信貸。這三股惡勢力,在「戴卓爾主義」的市場自由旗號之下橫行,但到了這一步,戴卓爾夫人是戰前出生的一代,她無法預見,而且「人頭稅」之爭,已經精疲力倦,她無法再思考銀行在進入網絡時代之後,加上「中國製造」的低成本威脅,英國和西方,下一步應該怎麼辦。
如果再給她十年,如果她有精力,如果她清醒,她會想得通的,因為戴卓爾夫人的反歐盟拒歐元的視野遠大,時間證明,她看得對,但是網絡電腦帶來的新時代,她看不到了。天年有限,人壽幾何,優秀的人,受到生命的局限,這一點,才是戴卓爾女士真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