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8月14日星期二

方景樂﹕教局難釋疑



教協會收到會員傳來《「政府強推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迷思」及教育局的釋疑》的文件(下稱《教局釋疑》),相信文件已在教育局內部廣泛傳閱,傳閱對象包括支持政府的家長教師會聯會,以及相關的課程發展委員會。

教育局藉此回應社會對國民教育科的質疑,但我們認為:《教局釋疑》不單未能釋疑,反進一步證明教育局的詞窮理屈。

《教局釋疑》共有20條,分成三大部分:「與指引相關的」、「諮詢和推行的」及「評估方法」。本文摘錄其中3點駁斥,免公眾被愚弄。

教育局陷老師於不義

教育界質疑教育局:一方面課程指引好話說盡,另方面卻不斷資助紅色教材,是看準老師沒有時間自編教材。於是,政府不斷強調:老師是專業的,可自由選擇教材,不會洗腦。《教局釋疑》也強調:政府「提供參考教材及每校53萬資助」,「鼓勵編製符合辦學理念、港情、校情的教材」。

事實上,53萬的3年撥款,即每年17萬,只能聘請一位教學助理或低薪合約教師,學校難言自編教材。

因此,教師根本沒有選擇,難道選擇臭名昭著的《中國模式》嗎?老師不願推行國教科,沒有好教材,只有洗腦版,這是原因之一。每年17萬只是雞肋,陷老師於不義。

黨國不分的國民教育

不少學者指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下稱《教局指引》)避談中國政治現實,連一個「黨」字也找不到,《教局釋疑》也指出:「建立國民身分認同,不分政見,因此課程沒有提及任何政黨」。但學生若要全面認識國家,怎能隱瞞共產黨的一黨專政。教局故意不提中國一黨專政的現實,只能導致「黨國不分」,將愛國與愛黨混在一起。

《教局指引》敘述了國家範疇的學習目標,雖然提到「明辨是非、獨立思考的國民素質」,但粉飾之詞掩蓋不了背後目的:在黨國不分的現實下,培養孩子的國家認同,容易轉化為認同共產黨和一黨專政,認同國家領導人及其政策。例如:認同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很容易被轉化為:為了改革開放的需要,應該要有穩定的環境。因此,六四需要鎮壓,維權必須阻止。

此外,按《教局指引》要求:小學要建立並鞏固其國民身分認同。小學為落實課程目標,為滿足教育局視學要求,學校必然有一系列課堂活動,建立並鞏固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正如上述所言,一旦將國民身分認同,變成黨國認同,危險和灌輸就在其中。

愛國真的不打分?

事實上,已在媒體曝光的、政府資助的教材、漫畫和交流活動,已經進入認同共產黨和一黨專政的層次,甚至將共產黨專政的中國領導層,描述為「團結、無私和進步的集團」,這就是片面灌輸的國民教育。

更有人擔心,國民教育要教師評定學生「價值觀的轉變」,是思想改造。《教局釋疑》遂回應:評估「不打分」,「不是思想改造」。但看罷整份《教局指引》,找不到「不打分」的承諾。

相反,《教局指引》頁92明確指出:學校需要展現學習成果;而頁87又指出:評估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例如:口頭提問、教師觀察、學生自評/互評、專題研習等,故評估仍有打分的可能。

此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讓人聯想起中國常見的、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監視模式,進入了香港的教育制度,想起也非常嚇人。實際上,教師論斷學生的情感和價值是危險的,很容易帶來「合模」(conformity) 的行為,成為偽善的反教育。

立即撤回國民科

教協會認為「國民科」不單在指引內容、教材選擇、諮詢、推行與評估,都有嚴重問題,《教局釋疑》未能釋除公眾疑慮,國民教育繼續污名化,應立即撤回此科,改行公民教育。

作者是教協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