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政府宣布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以來,社會大眾爭議不斷,究竟國際上有沒有類似香港這樣,在「一國兩制」的條件下推行國民教育的個案可供參考?筆者認為北愛爾蘭的經驗有不少地方值得借鑑。但首先要澄清一點,北愛爾蘭與很多歐美民主社會一樣,所推行的不是國民教育,而是公民教育,國民身分只是課程的其中一部分。
北愛與香港的相似點
北愛爾蘭與香港有不少相似點。第一,北愛的主權雖屬英國,但自1998年起,英國政府把國防及外交以外大部分權力下放至北愛爾蘭議會(Northern
Ireland Assembly),使北愛成為一個類似香港特區般擁有高度自治權的行政區。第二,與香港類似,國民身分認同在當地是個敏感議題,而且程度遠比香港來得複雜。當地約一半人口是新教徒,另有四成人則信奉天主教,雙方的國民身分認同近乎南轅北轍。新教徒傾向支持北愛爾蘭留在英國,而天主教徒則傾向支持北愛與愛爾蘭統一。雙方曾為此在1960至1990年代發生持續逾30多年的武裝衝突,造成3000多人死亡,即使現在和約簽定,雙方仍存在不少分歧。在這種背景下當地究竟如何推展公民教育?
解決北愛問題的《貝爾法斯特協議》在1998年簽訂,當中提到要透過學校教育建立一套包容的文化,以促進和平進程。自此當地開始檢討中小學課程,包括討論如何開展公民教育。經過長達3年共兩輪的公眾諮詢和獲得議會內跨黨派支持後,最終決定在2007年開始在中學推行必修的「地方與全球公民科」(Local
and Global Citizenship),學校可透過獨立課時或跨學科等方式推行。
「地方與全球公民科」4主題
這科共有4個主題:
‧其中首要的是「人權與社會責任」(human right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這個主題讓學生認識在國際人權公約中訂明的普世價值和民主社會的公民權責,亦讓學生探索如何平衡不同的權利。
‧第二個主題是「多元與包容」(diversity and inclusion),這個主題鼓勵學生探討本地和全球多元化的政治、族裔和宗教等身分認同,和因此帶來的機會與挑戰。
‧第三個主題「公平與社會公義」(equality and social justice)讓學生了解社會不公義的存在及其背後的原因,和探討個人、政府和社會如何能促進公義。
‧第四個主題是「民主和積極參與」(democracy and active
participation),這個主題讓學生認識主要的民主政治機關和如何參與民主過程。
課程指引承認上述主題極富爭議性,沒有絕對正確或錯誤的答案,它鼓勵學生批判地思考問題,探索自己的價值,和學習尊重他人的觀點和需要。總體來說,北愛爾蘭的公民教育強調普世價值、公民權責、批判思考和民主參與。在國民身分認同方面則持比較低調和包容的態度,沒有要求學生認同某一國,為特定國民身分而自豪。
香港的情況當然不能完全和北愛相提並論,但它仍能在國民教育方面帶給香港不少擧示。
第一,國民教育應尊重地區差異。雖然絕大多數港人都承認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但不可否認,香港和內地在政治制度、經濟、文化和價值觀等多方面都存在不少差異,例如不少港人不認同內地的社會主義體制,這亦是為什麼當初鄧小平會提出以「一國兩制」原則處理香港問題。所以在香港推行國民教育,不應盲目要求學生認同內地政治和社會體制,反而應多尊重兩制的差異。
第二,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市,而不是一個同質的華人社會,故此,應參考北愛爾蘭,推行強調普世價值和公民權責的公民教育,把國民教育納入公民教育這個大框架內。
最後,如無意外,香港將在不久將來迎接特首和立法會的普選,香港應學習北愛加強民主教育,增強學生的公民知識和培養政治參與的技能,為雙普選作好準備。
參考資料
1.
Smith, A. (2003).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Northern Ireland: beyond national identity?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33(1), 15-31.
2.
Council for the Curriculum,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 (2007). Northern Ireland Curriculum: Learning for
Life and Work for Key Stage 3. Belfast: CCEA.
作者是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