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0月5日星期五

黃謂儒﹕解決「德育及國民教育」當前困境的一些建議




2011年教育局就「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諮詢至今,香港中學校長會執委會曾先後多次致函當局及發表公開信,提出不反對較有系統地推行廣義的國民教育,但對於教育局「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的課程宗旨、學習內容、推行模式以及學習評估等方面均有不同意見。我們多次建議教育局與各界多作溝通,以了解社會人士對於國民教育的不同期望和憂慮,並因應社會現及學校校情,容許學校專業自決,以多元模式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在激烈的民間反對聲音下,政府終於201298日作出聲明,修改有關政策,容許學校自行決定何時及如何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政府的修訂聲明雖令民間日趨激烈的反對行動暫時冷卻下來,但執委會認為事件並未完全平息,裂縫依然存在,政府倘不妥善處理,隨時再度引發更大的危機。

國民教育爭議的經驗總結

國民教育爭端由最初有關課程的爭議,發展成為對特區政府政策的不滿,再演變成學生和市民的社會運動,持續多時並不斷升溫,令特區政府與整個社會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當中的重要經驗及教訓,我認為有必要好好總結,以防同類事件再度發生。

1. 政府未能充分掌握民情,對反對聲音敏感度不足,就國民教育的定位及推行方面的判斷,與社會及民間的看法出現很大分歧。

2. 政府部分官員作風強硬,未能細意聆聽教育專業界的意見、有效回應及疏導社會與市民對於國民教育的疑慮,反而採取高姿態一刀切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激化市民的不安、不滿以至不信任。

3. 由於缺乏良好的溝通及互信,政府與市民的關係距離愈拉愈遠,教育議題的討論未能深入開展,政策諮詢或流於表面,或選擇性公布採用。最後讓政治議題的爭持蓋過一切,政府的管治威信受到嚴重衝擊。

4. 長期爭論和對立造成了社會分化,撕裂學校不同持份者之間和諧無間的關係。辦學團體、校董會、校長、教職員、學生、家長、校友間的相互信任受到衝擊,對香港教育造成長遠的負面影響。最可惜的是,普遍市民及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非但未能提高,反而窒礙了公民與國民教育的健康發展,並影響了學校的正常運作。

發展適合香港民情的國民教育

鑑於現階段社會對國民教育意見分歧,造成社會及教育界的矛盾困局,本人深信必須從教育專業角度出發,參考當代國際有關公民教育理論及研究成果,以及不同國家地區的實踐經驗。香港中學校長會執委會就此做了大量的文獻研究及深入探討,找尋適合香港民情的國民教育的可行方案。本人於本年927日「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會議上,正式向委員會主席胡紅玉女士提交了香港中學校長會執委會對「德育及公民教育」進一步發展的正面建議,重點如下:

1. 香港作為當代國際都會,應參照國際的教育案例,推行具當代意義的公民教育(citizenship education),涵蓋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等不同學習元素。在一個寬廣的課程框架下,不同背景、年齡、能力和興趣的學生將有機會認識各種公民知識、探討各類公民議題,並反思多層次公民角色。

2. 對應全球化發展,具當代意義的公民教育必須更大程度地由公民社會和民族國家伸延至國際社會公民範疇,從而裝備香港新一代學習了解、尊重和融礇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及多元價值(pluralism),以適應國際世界(cosmopolitanism)的多樣挑戰。

3. 公民教育課程內容,不僅包括公民身分的認識(citizenship as status)、公民意願與情感的培養(citizenship as volition and feeling),更重要還有公民素質及實踐的提升(citizenship as competence and practice),讓學生能兼顧理性和感性認識,具備當代公民應有的知識和技能,並作出適切的價值判斷,身體力行公民角色。

4. 配合中國踏上世界舞台及香港回歸中國的歷史發展,國情教育作為公民教育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必須超越狹隘的民族及國家主義,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歷史事實及國情現,包括國家、民族、文化的強項和弱項、分析不同觀點,進行多角度獨立思考,體現民主開放、建設批判的愛國精神(democratic and constructive patriotism)。

對政府的期望

香港中學校長會執委會認為,政府作為負責任的政策制定者,必須當機立斷,從速化解國民教育的當前困境,以實際行動重建溝通,恢復社會信任。我們期望政府能明確宣布取消2012「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重新表明所有學校,包括現已推行以及未有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學校,均可專業自痩,按校本需要以多元模式推行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

在廣納意見重新制訂「德育及公民教育」指引之前,教育局可暫以2008年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指引為基礎,進行優化及修訂,發展成為適合香港民情並具備當代意義的公民教育課程框架,供學校作參考之用。與此同時,教育局宜為學校提供適切支援,包括教師專業培訓、教學人手及行政配套措施。至於本會早前就「敏感課題」建議教育局建立有關教材庫,減少爭議,惟綜觀社會當前張力,有關德育及公民教育教材的發展,個人認為政府只宜扮演支援角色,避免直接或間接參與教材製作,以釋公眾疑慮。

為香港莘莘學子的福祉、為本地教育的長遠發展,本人深切期望政府能以開放、專業和務實的態度,與學界及社會各界緊密溝通協作,共同建設具香港優勢特色的德育及公民教育,培育愛己愛人、胸襟廣闊、勇於承擔的未來社會棟樑。

作者是香港中學校長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