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0月2日星期二

黃克廉﹕撤課程指引,還要撤去配套措施




反對偏頗的國民教育獨立成科,和反對國民教育絕對是兩碼子事。對於質疑反對國教科者為什麼不容許學生多認識國情,當中有部分是刻意誤導,有部分卻是對學校教育的狀不了解,所以若不說清楚支持什麼及反對什麼,若不將爭辯的論題放在學校的現中考慮,爭辯便會流於不對焦及自說自話。

香港的中小學課程中,小學的中文、中史、社會、常識科,中學的中文、中史、地理、中國文學與文化科,一向都有有關中國國情的內容。但隨覑近年的學制及課程改革,不少科目合併、刪減、由必修變主修,在教育局的策劃下,相關科目的分量及修讀人數,確實是大幅下降。即使高中新設的通識科有超過六分之一的內容是現代中國,但也只集中於認識中國的近年發展,有所不足。但並沒有引起教育界及社會認為不應推動國民教育的聲音,教協甚至在這背景下提出應加強國民教育,讓下一代能更全面認識國家的文化、文學、歷史、地理。

為什麼這兩年卻發酵出一場反國教科的運動呢?表面是一本偏頗的國民教育手冊令群眾嘩然,但不可忽略的,是導火線背後的兩個關鍵因素,衝擊了香港市民所珍惜的核心價值,令大眾對政府推行這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產生疑慮,甚至恐懼。

5年前國家主席胡錦濤向上任行政長官曾蔭權明言要「進行國民教育」,2011年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長郝鐵川說「國民教育」是「必要的洗腦」,到暑假9萬名市民參加了反對國民教育科遊行後,中央報刊《環球時報》社評向香港施壓,提出:「開設這門課是必須的……相信香港特區政府不會在搞不搞國民教育這一原則性問題上向反對者讓步。」可惜,雖然基本法規定了一國兩制之下,除了國防及外交事務,香港特區可依法制定政策及進行管理香港,對這針對香港教育一連串的干預,特區政府卻不吭一聲去維護「小憲法」所賦予港人的權利。這令港人醒覺,不能單靠香港政府,而需發聲去保衛自己的權利。

行政手段凌駕教育專業

從另一個層面看,政府推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手法,從諮詢過程、課程指引及政府所資助製作的教材來看,確存在粗疏及質素低下的問題。但即使改善了用詞,完善了程序,也沒法掩蓋教育局為了履行推動國教科的任務,不惜以行政手段,凌駕教育專業之上,並且將控制之手,巨細無遺地伸進不同的教學環節當中。這包括﹕

1. 包攬了教師培訓的工作,主辦大部分的培訓工作坊及資助教師北上進行認識國情的交流團;

2. 透過課程指引,建議多元化的評估,例如:口頭提問、教師觀察、學生自評互評、專題研習等,去評估學生能否做到包括培養孩子的國民身分認同等課程目標,起了監控學生情感及價值觀的作用;

3. 53萬元預支到學校戶口滿是利誘的色彩,雖然在環境所迫之下,改為讓學校更大自由度去運用,但我們仍要問黑箱作業式地批出北上團、紅教材的資助如何保證不會錯下去?為什麼多個教育領域都有資源不足情下,政府可以豪擲6億港元,這是誰可以下的決定?

4. 中小學的持份者每年填答「情意及社交表現評估套件」屬教育局自評政策,由學生填寫的部分,加入了要求回答對國家認同的內容,如「人民有熱愛國家的義務」、「即使人民認為國家所做的不對,他們也應該支持國家」等問題,充滿引導性的設計,對中小學生起覑潛移默化的作用;

5. 教育局上學年設立了「國民教育內地學習及交流活動資料庫」,要求學校呈交參加內地學習及交流活動的學生個人資料,讓教育局檢視及掌握狀,更有侵犯學生私隱和人權的嫌疑。

特首梁振英說,不要只談「撤」與「不撤」。我卻想向他進一言,若想真心誠意的「讓教育歸教育」,必須撤回該科的課程指引,還應將由國民教育課程所衍生的各項配套,包括包攬式的教師培訓、利誘式的資助模式、監控式的評估指引、情意問卷及活動資料庫也一併撤去。在其後的公民教育範疇上,引入真正的開放諮詢、專業作決的模式,才會有多元包容的教育政策的釐訂,才會教育出對國家有全面認知,有獨立批判思考,有自主愛國情操的學生。

作者是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