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0月5日星期五

李怡: 「我爸是李剛」 掀香港制度保衞戰




一場海難慘劇,救人、哀傷、幫助撫慰死傷者家人、查究出事原因與責任等等都是當務之急,香港人真是不想把事件政治化,儘管我們知道:政治就是眾人之事。

然而,李剛的高調,中共的虛假報道,彭清華的回應,梁振英在中央大員前的猥瑣、對何以不叫停煙花的迴避,卻無法不使香港人感到憤怒。海難慘劇,又一次挑起了中港矛盾。一國兩制死亡的陰影又籠罩香港。

從大陸人的角度來看,香港人真是不知好歹。中央駐港大員表示關心,胡溫習三巨頭都專門打電話了解情況,又指示特區政府全力做好搜救及善後工作,大陸派搜救船來支援,下半旗。大陸其他地區發生比這嚴重得多的災難豈會有此待遇?而香港人還要說三道四,講甚麼反對中央干預。大陸網民有的說:「就死了幾十人,大搞特搞。香港同胞遇難我同情,但也不要這樣大肆宣傳,還降國旗,這種做法有待商榷。」

從香港人的角度來看,香港救災體制本來就相當完備,有災難發生,所有救援機制都自覺啟動,誰要中央關心?哪裏需要中央指示才有動作?等你救援船來到,人已救得七七八八,根本幫不上忙。1996年嘉利大廈大火,港督彭定康第二天才到現場,記者問他何以姍姍來遲,他說:「當消防員正努力撲救大火的時候,我來這裏對救援工作並無幫助,只會影響消防員的工作。」

在大陸人治體制下,領導不作指示,下面不會動。在香港的法治體制下,一切制度化,救災啟動,專業人士、紀律部隊、公務員立即各守崗位,盡責做事,甚而不惜身犯險境。

兩制的根本區別是︰那一制崇拜權力,這一制尊重生命。

若說這是英國人留下的法治精神和制度化,也是事實。但法治和制度化需要人去完善,而百年來香港每一個人的努力,都為了完善這個制度和建立公民社會而不斷加磚。

有人在新浪微博上說:「香港現在所得到的,可不是天掉下來,都是由前輩的鮮血抗爭換來的,捍衞者數十年來前赴後繼。由03年沙士犧牲的醫生,到今次海難救援人員多處骨折仍繼續救人。我們都相信從自身做起,才能彰顯這種價值,才有可能得到價值帶來的甜美。」昨天本報財經版的「中門大開」專欄,列出從1989年以來一些為救護市民而犧牲的公務人員的名字,他們都是香港核心價值的體現。他們救災,不須領導指示,不須黨的關懷愛護,而是自覺地表現對生命的尊重,知道人命關天,他們淌着淚、不顧自己的傷痛去救人。我們為他們的事迹感動,因此也為在鏡頭前抽水、說空話,和虛報派船來救起95人的謊言感到憤怒。

這幾年,中港矛盾的升溫,包括兩地民間的衝突,根本原因在於兩地對一國兩制的心理差異。從中共或長期在中共治下的大陸人看來,一國兩制是「一國」所賜予的,香港的自由,香港作為自由港和免稅港,香港人自由進出內地和免簽證到140多個國家,都是中共代表的國家政權所賜。中共領導對香港的照顧已夠多了,自由行更是祖國對香港的施恩,香港人還不滿意?現在香港已回歸,我們大陸人來香港還要受氣?受約束?為甚麼我們不能去佔貝澳營地?為甚麼要依你們的規矩?為甚麼不可以插五星旗宣示主權?

實際上,一國兩制的香港這一制,是按照回歸前香港的模樣寫在《中英聯合聲明·附件1》上的,基本法也是按照這個文件來擬訂的。它是香港本來就有的東西,而且是香港人包括你我都有份在實踐中使它完善的制度,這裏有我們的血汗與淚水,有我們的爭取和奮鬥。作為一個傳媒人,筆者可以不必謙虛地說,在推進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方面,也有使它趨於完善的一分貢獻。

香港這一制,真的不是中國這「一國」所賜,它不是天掉下來,而是我們血汗凝成,因此,我們不忍心看着這一制在一些賣港賊手上沉淪,不忍心香港變為受專權政治擺佈的沒有人的尊嚴、失去人的價值的廢墟。

香港人抗拒梁振英的「我爸是李剛」,是極具象徵意義的香港這一制的生死存亡之戰。



信報社評: 誠信為政之基 民意施政之本

梁振英政府上台將屆百日,日子很不好過,有司長慨嘆「度日如年」,有高官承認「熱廚房」的熱度超乎想像,而梁特首的民望也拾級而下,最新的得分淪於不及格,實令市民大失所望。

在昨日與傳媒的茶敍中,梁振英對其民望不振作出回應,表示新政府面對的不是一盤新的棋局,不少原已積存的難題,冰封三尺,消融需時。

誠然,當前困擾香港的幾個重大問題,諸如樓價高企、貧富懸殊、發展呆滯等等,都是經年累月施政不善所造成的惡果,非一時三刻可以解決。但是正因為弊病和痼疾都已擺在眼前,上屆特首的支持度亦徘徊低位,不啻給予新任者一展才幹的良機,只要梁班子及早使問題稍有改善,已可「抵壘」得分,可惜事與願違。

以梁振英在競選特首時主打的房屋問題為例,曾經令不少市民「憧憬」新政府可以剎住樓價的升勢,紓緩置業超難的苦況。然而,過去三個多月,樓市熾熱之情,不但沒有消減,反而價量齊飆,普羅大眾的「置業夢」更加遙遠,心中自然有氣。

平情而論,梁班子百日施政,並非無所作為,推出的政策和措施為數不少,包括增設特惠生果金、容許限量白表人士免補地價購置居屋、興建青年宿舍、增加長者醫療券金額、成立社企發展基金、「十招」穩定樓價、長者每程二元乘搭巴士、行人通道加設升降機、放寬鼓勵就業交通津貼、天水圍開設墟市、為固定攤檔小販提供資助、落實「港人港地」、叫停深圳「一簽多行」、打擊「水貨」客等等。然而,為何連串所謂「民生無小事」的惠民舉措,卻無助提升公眾對政府的支持呢?

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梁振英政府卻恰恰相反,七月一日甫宣誓就任,已迎來一場四十萬人大遊行,響起要求下台的聲音,加上新官上任的問責局長接連出事,新班子的質素與能力備受質疑,新政府非但完全沒有「蜜月期」,還即時面對刀光劍影,窮於招架。而這糟糕的開局,追源溯始,正來自梁振英的誠信疑團。

梁振英的從政背景,與中方關係密切,其過往言行,也予人「左派」的印象頗深,故部分政界中人對於他能否堅守香港核心價值、堅持「一國兩制」,本已存有戒心。其於競選特首期間,在「西九」評審事件中,誠信經已蒙上陰影;而履任特首前夕,更爆出大宅僭建風波,誠信進一步受損,他迄今只強調犯錯只屬疏忽,非關誠信,但始終尚欠公眾一個全面、清楚的交代。

《左傳》云:「信,國之寶也。」誠信乃為政的基礎,正如王安石所言:「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施政者倘不能取信於民,則事倍功半,舉步維艱。

近月,反國民教育風暴席捲全港,新界東北發展爭議鬧得滿城風雨,其中梁振英未獲公眾信任,無疑是事件激化的一大因素。

是故,梁班子的當務之急,是重建市民的信任,梁振英必須就僭建問題早日作出清晰而足以令人信服的交代,以挽誠信危機,踏出取信於民的重要一步。

接着下來,特區政府面對QE3推「瘋」樓市的挑戰、新界東北發展的爭拗、生果金資產審查與政黨的角力,乃至國民教育科撤回的壓力,將嚴峻考驗梁振英能否吸取教訓,一改施政的思維和作風,尊重程序、知人善任、廣納民意、真誠待民,且在中港融合、中央與特區關係等敏感問題上,更多考慮港人的感受,好為市民真正謀取福祉。

公眾也該對事不對人,客觀中肯地評價政府的施政優劣,從社會整體和長遠利益出發,積極表達民意,使香港有着更加美好的明天。


余錦賢:  沒有曾蔭權就沒有梁振英

紅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梁振英應該聽過吧;事物發展,必有其「客觀規律」這條道理,對梁振英這位熟悉中共文化的特首而言,也應該很明白吧;明乎此,CY昨天在跟新聞界的午餐聚會上說現政府上任時不是一盤全新的棋局,而是換屆前留下的棋局,其意並不一定是貶低前任,因為沒有前任的殘局,又哪會有機會讓CY脫穎而出;說實話,沒有曾蔭權就沒有梁振英,如果過去五年的特區政府奮發進取,CY又怎可能有上位機會!

入正題前,先解釋一下昨天的「飯局」。政府新聞處定期搞「咖喱餐」,跟媒體聚會交流,無所不談,旨在增進友誼、增加互信,過去聚會新聞處多以咖喱奉客,「咖喱餐」之名因此而來。早前各新聞單位收到通知,說本周五會有咖喱餐,大家不以為然,以為只是例行公事,豈料新聞官說請來了一位神秘嘉賓,原來乃CY是也,而且這次咖喱餐禁例大開,任由老記報道,CY也有問必答,儼然如一個記者會。

梁振英上任百日,被問及對民望持續下滑的現象有何解讀,CY即回應指他接任的,是換屆前留下的棋局。

政府換屆,新的接手舊的,理所當然,CY想說的應該是:現在很多是老問題,上一手留下的,非由我造成,正如他說,是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觀乎CY上任後廢 置安心計劃、喝停雙非孕婦、修改舊機場計劃(擬棄建體育館),一件一件地修正曾政府作出的決策,推倒重來,往後所見,「去曾化」的步伐只會愈來愈快。

曾蔭權政府在最後二年接近無所事事,不少社會問題水浸眼眉,他卻刻意地「不作為」,例如雙非孕婦、新界水貨客等,其實即使推出一些行政措施,這些問題也可稍稍紓緩,奇就奇在政府一直袖手旁觀,結果民怨累積,加上經濟增長和市民收入都停滯不前,怨氣加上戾氣,終於令梁營得勢——很明顯,如果煲呔勇進令政府聲望上升,唐唐「繼位」肯定順理成章,歷史也將改寫。

到底是什麼原因令煲呔政府「不作為」?這個歷史之謎有待學者解開,也許公務員出身的煲呔知 道,有些政策不是主觀積極就可解決,就如樓價和土地供應,CY在競選時誇誇其談,認為有關問題都是政府「唔做嘢」所致,結果他上場後樓價升得更厲害,土地供應也看不出什麼突破;講就天下無敵,看CY上台百日,信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