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0月6日星期六

蘇淑蓮 + 大埔家長義工: 家長教材套 - 十一海難後,如何教導香港小學生慶祝國慶?




中秋國慶假期前,家長朋友AmyMonica已跟我反映:小二課程有關慶祝國慶的教學內容,會導致孩子思想混亂,甚至精神分裂。「不是嘛!這麼嚴重?」我當下的回應。趁假日的餘閒,拿來相關的教材細讀,真的發現有不少地方令人困擾和憂慮。打算跟家長朋友再深入研究之際,沒想到,我們還沒有時間全面整理原先的材料,十一海難發生了。

C'est la vie. That's life. Life goes on.

海難死者中,年紀愈小愈教人難受。想到孩子九月開課不久,在學校裏學了一點慶祝國慶的知識,沒半個月的時間,走了,是教人傷心的死去。同事以冷靜的口吻說:「意外就是意外,生活依舊,明年國慶如常地慶祝。」同事是說得出做得到的人,我呢?

災難教育vs.國民教育

腦海裏,近二十年以來香港人貼身的災難一一浮現:1993年蘭桂坊人踩人、1996年八仙嶺山火和嘉利大廈大火、2003SARS爆發和屯門巴士墜坡、2010土瓜灣唐樓倒塌及港人在馬尼拉被槍殺……除了本地悲慘事故,還有國際間的災難,不論是自然的(2004南亞海嘯),是戰爭的(沒有停過火的中東戰事)是人為的(2008金融風暴),既是天災也是人禍的(2011日本海嘯與核電泄漏),每一次事故,都教我們沉思良久?災難的教育意義,關乎生命教育,不是很豐富嗎?對小學生來說,災難教育值得開展嗎?還是太沉重了?兒童不宜。可是,國民教育也很不簡單,富爭議性的內容還沒有共識,何解已在小學普遍施教了?

如果我是小二常識科老師,2013年九月份,我會如何教導孩子這個單元:慶祝國慶?兩個做法:一、跟從教科書教師用書施教(Just get the job done.無難度!);

二、以教師專業的角度選材施教(自尋煩惱,辛苦命!)。我的備課計劃,請閱讀附表。

從今以後,十一對香港人來說,怎能只談慶祝國慶?沒有其他憶念?

可能令學童精神分裂的課程

本來這篇文章是繼續討論小學的國民教育教材,焦點在小二的國民課程內容。假期前,我們已發現小二和小五常識課程(何解小二和小五生是重點栽培對象?),特別強調學習目標是提升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佔全學期常識科100總課時中的六分一)。為了加深學習效能,還借用(假借)綜合/統整/螺旋式課程的理念,涉及其他學習時段,以不同學習模式進行相關的教育,例如:

體育堂:小二學生學習升旗禮時的正確身體語言,莊嚴肅穆。

普通話堂:小二學生朗誦升旗禮的文章「國歌響起來,每個人都專心望覑國旗和區旗慢慢兒地升起……同學們都露出了愉快的笑容。」

Amy質疑:七歲的孩子,一時要他們安靜列隊(呆站?)、感動流淚,一時要孩子愉快地笑。何謂真性情的表達?

說到這裏,我們突然明白過來,何解精神科醫生也發表聯署聲明,反對國民教育。音樂堂:小二學生學唱國歌,要學生說出最喜歡的國歌歌詞。我們的認知:歌詞是愛國詩人田漢的抗戰作品,由他的好友聶耳作曲配樂。但二人走得叫人傷神——田漢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鬥至死,聶耳在日本遇溺而死,想來想去也想不出「喜歡的」元素?

美術堂:小二學生要設計國慶賀卡和佈置國慶壁報。教我回到很久很久以前,沒心肝的老師要我們為主題作畫,從前的題目計有:中秋節、運動會、清潔校園、綠化環保……今天的主體加了:慶祝國慶。廿一世紀的小學美術教育是什麼?烏拉啦!

請大家實事評論,災難教育較之國民教育,哪一科對兒童教育更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