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4年9月14日星期日

練乙錚: 學運興起了!學運是什麼?

學運風起雲湧,有些人心潮澎湃,有些人惶惶然不可終日。學運到底是什麼一回事?筆者寫下幾點,鼓勵大家反駁。

【一】

佔中準備就緒,現在只等時機,此「社運老坑翼」於是反而變得比較沉寂;大眾關注的焦點,很快轉到「社運後生翼」搞的罷課事上去。學生運動往往都是不發則已、一發不可收拾,故面對此隨機威脅,黨國大員絕不怠慢;《環時》第一時間在社論裏打出訊號彈,隨後即有「幫港告密」配合打衝鋒,特府官員則在旁邊當白臉說好話,罷課學生於是成為衝動派、犧牲品、別有用心者的「爛頭卒」、自毀前途的蠢貨。不過,搞學運當「爛頭卒」不一定就沒有前途。

近的,例如我一向尊敬的左派朋友曾德成,就是六七暴動學生翼中的急先鋒,給港英警察打得血流披面,乃名副其實的「爛頭卒」,今天卻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局長高官。遠的,例如那位「戴三個表」的理論先驅江澤民,解放前更是上海交通大學的學運頭頭,後來更貴為十三億人民的領袖,一人得道,整個家族雞犬升天。

所以,焉知政治氣候不會一變,來個不是紅色的顏色革命,今天的「爛頭卒」不就是若干年後的管治精英?故就算以不講心、只講金的庸俗眼光看學運,對參與者而言,也未必不是一個上好的風險投資;珠玉在前,上述三位一體當權派曉之以個人利益的「循循善誘」,可以休矣。

【二】

閒話休提。值得留意的,是最近有人提倡「幫港告密」。慫恿或獎勵學生偷偷向政權告發其他僅僅是持異見的學生,筆者在美國念書時也見得不少,那是專制時期國民黨豢養的遍布海內外的小特務的拿手好戲;不僅打小報告告密同學,還告密老師,後果嚴重,受害人有的因而死於非命。1981年,著名的卡尼基.梅隆大學數理統計學教授陳文成回台省親死於非命,後來查實就是服務蔣氏政權的告密者幹的愛國愛黨事導致的。

共產黨如今在香港繼承國民黨當年做壞事的遺志,青出於藍,不僅要告密學生和老師,還要把所有中、小學校的校長校監校董也牽連進去,放在監視之列。「幫港告密」者,充其量乃一撮雞鳴狗盜之食客輩,何德何能當起太上教育局長管起全港的學校來了,無非是狐假虎威兼為虎作倀而已。

【三】

學生運動不僅是一個社會的風向標,歷史上更有不可磨滅的功績。上起「五四」,代表的是「外抗強權、內除國賊」。其後有「野百合」,更開出了中華文明第一個持續穩定的民主政體。再近一些的「太陽花」,替一個面臨致命外來威脅而不自知的社會敲響警鐘。這三個運動合在一起,便有十分完整的意義和功效:「五四」掃障啟蒙、「野百合」爭取民主建設、「太陽花」守護既有成果。參與這三個學運的學生人數其實都不算多,卻因為發生在關鍵時刻,其功效至為巨大。目下香港由中學生、大專生一起推動的學運,亦在今天本地的場景裏,同時起着「啟蒙」、「爭取」、「守護」這三個作用,非同小可!

守護什麼?守護已有的兩制分野,即法治、自由和公民基本權利,概括而言就是「香港核心價值」。爭取什麼?爭取民主體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爭取自治範圍內的所有事不受北人及其代理擺布。這兩方面都清楚明了。啟蒙,尤其啟蒙的機制,則應深入一點探討。

社會是由家庭組成的,家庭封閉保守,社會整體就保守;在這種情況底下,由社會上少數人孕育的進步思潮,就不得其門而入,難以擴散。學生運動一旦起來了,進步意識就進入家庭,在晚餐桌上散播。平日胼手胝足的家長不大留意一人一票還有真假之分,不曾思考過公民抗命違法達義的道理,不知道赤化每分每秒都在進行着,又或者以為都與小市民的一己無關;但有關的政治議論在家裏展開,保守的觀念就會起變化。家庭的態度不同了,進步思潮就滲入社會的其他結構如團體、公司、政府部門裏去,發生二次擴散。學運如此通過家庭影響社會,產生的就是啟蒙作用,京港當權者必然戒懼,於是強力打壓,甚至不惜出到「幫港告密」這一招,目的就是要在學運發揮啟蒙作用的初階段扼殺之。


【四】

學運的影響有兩種,一種是短期的。運動通常有很清晰的短期目的,這些目的達到了,即時改變政策,甚或改變社會。另一種影響是長期的,往往可以存在幾十年,而且就算運動是失敗的,短期目的根本達不到,長期影響卻可能很重要。

名思義,參與學運的,都是年輕人;儘管運動持續的時間不一定很長,但運動過後,這些人一般還要活很久,而運動深深打在他們心靈裏的記印卻不可磨滅。這些人不斷成長,逐步成為社會各階層裏的掌權者,能夠在他們的崗位上做決策,學運的長期影響就體現出來了。舉例說,美國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學生反越戰運動,即時成果並不很大;如果不是美國在戰場上失利,迫着退出,否則越戰還會打下去,反戰運動難以阻擋。

但是,運動的長遠影響卻十分巨大。例如,越戰時期參與學運的美國學生,很多後來進入高等教育界,當教授、做研究;結果,美國大學校園的學術氣氛趨向開放、激進,出現了不少新興的學科、學派。到了今天,幾乎沒有一所像樣的大學不設性別學、黑人學、批判理論,等等;連一向最保守的法學界,也出現了所謂的「司法積極主義」思潮judicial activism,認為法官應該藉着判案介入社會、實現變革),迫令保守勢力退卻。學運的這些長遠影響,重要性並不亞於運動的短期成果,而且是當權者無法阻擋的。這個現象,又可從側面支持「目的殊不重要,運動就是一切」的社運理論。


【五】

筆者在上周的文章裏分析過,年來風起雲湧勢不可擋的本土運動的譜系,起碼有兩個維度,其中一維是文化歸宿,其兩極分別是「內望派」和「外望派」。兩者都反共,然而前者的文化本位是屬於中華的(華夏嶺南),包含一種回歸意識(回歸華夏);後者容或承認中華文化是其一個源頭,但發展形態是開放的、西方的。

此運動的另一維,則關乎意識形態,其兩極分別是政治經濟學意義上的左、右翼。就筆者所見所知,目下的香港學生運動,放在這兩個維度裏,都是相當中間的。就文化歸宿而言,絕大多數的大專生、所有的中學生,都是在九七之後才接受教育,對中國歷史的認識和受傳統中國文化的薰陶,都比年紀較長的要少(主要是九七後的「教改」後果);九七之後,西方在香港的勢力減弱,這些學生認識的西方觀點和事物也比較少。學運的這個文化背景,將直接影響未來整個社運的文化取態;好處之一是,大陸要扣一頂「社運受西方控制」的帽子,更難說服市民,將來的運動因此更難打壓。


【六】

提出上述各點,並不等於說「有學運就是好的」。學運和所有社會運動(工運、婦運、環保運……)一樣,反映社會或社會的某些方面生病了。這個道理,老子說得最清楚:「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道德經》第十八章)。因此,我們不必美化學運,更不應以浪漫主義的眼光看學運。但是,打壓學運就更不應,如同國家混亂的時候,卻把忠臣殺了一樣。

任何人到過日本、加拿大等發達國生活過的話,大概都會羨慕那裏的社會安寧、安定,人們專注的,是如何改善、美化自己的私生活,社運、學運絕無僅有;那是因為那些國家已經解決了很多政治問題,社會上軌道,並不需要曠日持久的運動去爭取什麼。


【七】

目下的學運重點是罷課。值不值得鼓勵,見仁見智。筆者認為,一年兩百天,天天上課,不一定最好;罷幾天課,學生走出課堂,為了一件有意義的事,在社會政治的漩渦裏親身經歷一下,其實不錯,大學生、高中生,尤其如此;初中生,少不更事,可免則免。


《信報》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