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股份(267)可謂多事之秋,六年前的炒燶外滙醜聞,到今日仍未斷尾,隨時要向小股東賠償以億元計,不過這畢竟是前朝的事,現在中信已經整體上市,背負着央企改革先鋒的期許,應該會做一場好戲吧。不過,中信集團上月一宗掛着改革羊頭的股權買賣,又掀起了一場賤賣資產的爭議,似乎那陣蝦碌味仍未除。
中信集團旗下最大的全資實業生意中信國安集團,上月在內地發出通告,指透過增發新股,讓五家民企入股公司八成股權,市傳作價只有57億元(人民幣.下
同),卻可控制逾800億元資產。最有趣是,這五名新股東名不見經傳,其中一家名叫鼎尚裝修工程的公司,從事樓宇裝修業務,竟持有近兩成股權,成為僅次於中信集團的第二大股東。
800億資產轉手 欠透明度
中信國安雖然沒有被注入267,但規模並不少,分別持有內地上市的中信國安信息及中信國安葡萄酒股份分別逾四成股權,單單這批股份的市值已達77億元,香港散戶對中信國安信息並不陌生,因為曾經是中信泰富一項重要資產。除此之外,還有房地產及有色金屬開採等業務。據公開資料披露,中信國安2012年底的總資產逾800億元,扣除債務後的合併淨資產155億元。
牌面上百多億元的淨資產、近三萬員工的業務,以不足60億元轉手八成,還要入股公司都是投資圈內較陌生的名字,難免令人滿腹疑團,於是「賤賣資產」、「利益輸送」的說法不脛而走,然而公司由始至終未有就爭議作官方澄清,為如何遴選新股東及作價解畫。據聞公司選擇用發新股的做法來減持股權,而非賣舊股的做法,就是可以迴避透過一個公開的機制來遴選股東。
市場有消息指,作價是基於為集團重新估值,由於中信國安本身有不少債務,故此在母公司層次而言,實質淨資產只有約10億元,而非155億元。這宗交易透明度不高,而中信國安本身又沒有上市,故此估值即使忽高忽低,外界也難以定斷,不過以10億元控制800億元資產,槓桿比率高達80倍,這種能耐又真的只有央企才可以做到。
引資欠新動力 改革成疑
若果交易反映的是所謂國企改革的未來新趨勢,難免讓人抹一把汗。首先,中信國安今次引入的,除了資金,還有甚麼可以改善營運的元素?五名新民企股東散收收,如何可以影響管理?有說那家鼎尚裝修工程的入股,是因為原來入選的民企華泰汽車打退堂鼓,於是急把手上股權找人頂讓。中信國安自己的通告則形容,今次股權改制的特點是:「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由中信集團變更為無實際控制人。」我無法了解,這是何等大的進步。究竟這是股份混合制,還是混亂制?當中有何章法?
未來將有大量央企國企透過各種方法減持資產,我絕對認同國退民進是好事,問題是,如減持的手段及作價缺乏透明度,目的又不明確,到最後生意沒有多大改善,倒是造就了好些暴發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