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9月7日星期六

致G.E.M.:別當寂寞星球的睡公主



阿果

G.E.M.(鄧紫棋)﹕

又一次站在風口浪尖,未知你內心怎樣想?是埋怨「群眾(再次)被媒體煽動」?抑或慨嘆「我(跟王菀之一樣)討厭政治」?作為旁觀者,我的感想倒很簡單:這個年頭,這個社會愈來愈容易因為名人的一句說話而情緒激動,或驀地亢奮,或暴躁抓狂。你同意嗎?

也許你說得對,這場小風波的源頭,是傳媒的推波助瀾——周中有媒體翻揭香港集思會的《90後有話說…》文集,發現你的大名赫然在列。文中你以90後的身分發聲自白,暢論時政。對於有人激烈反對政府,你反問「嘩!使唔使呀?」對於梁振英,你想說聲「加油」,並勸大家「不要去judge他做得好不好」;對於政府與人民之間的關係,你認為「我不覺得一個特首、或者一個政府可以怎樣幫助市民,一個政府應該盡最大能力去提高社會的生活質素,但哪個人可以幫到你呢?就是你自己!」說實話,你的觀點,近年在茶餐廳、立法會、電視台俯拾皆是,港人從不陌生。然而,當這番言論出自你的嘴巴,素來嗜血的媒體自然打鑼打鼓,火速流傳。

結果,那篇短文「成功」惹來大眾反感(戲稱「紅色娘子軍」)、網民惡搞(不停改編重作)。恁地不起眼的一段字,竟可觸發軒然大波,看似情理之外,但放諸時代框架,又是意料之中。你喜歡看電視嗎?這星期初,電視上亦有藝人因為一番話而全城矚目——剛當選港姐冠軍的陳凱琳,手握十七萬選票接受專訪,表明支持(TVB式)普選;又期望特首做些事:「希望滿足到人們的需要」。小妮子跟你年紀相同(22歲),立場與命運卻與你迥然不同——翌日她登上報章頭條,名嘴與師奶一同大讚她美貌與智慧並重,是歷年最美麗的港姐。藝人論政,有時招來如潮劣評,有時收穫大眾掌聲,對於這點,歐錦棠、杜汶澤、黃秋生、王菀之,以及你,都該清楚。

藝人應否談論政治?曾志偉、陳志雲都有高見;而你也似有定論。周五晚上,你在facebook表明「政治一直是我避免談論的領域」,既澄清風波,又預告自己「學精」,不欲再碰政治渾水。對此,我能夠理解,卻有點失望——沒錯就這些議題發聲,絕對有可能兩面不討好,甚或因自己觀點的缺欠而被狠批教訓,但政治既在你我身邊(詳情你可以問RubberBand),你若就此抽身,自動滅聲,拒絕思考,那就是放棄你作為「眾人」的權利與義務。「藝人應否談政治」,絕對是偽命題,而「為何談」、「怎樣談」才是重點。我知道你不欲離地,亦討厭「一都唔理性」的討論,所以以下段落,保證貼身,絕對理性。

美國社會學家C. Wright Mills曾經寫了一本名為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的小書,他教我們,世上所有的「私人恩怨」其實都有社會背景,跟大眾議題、架構體制,息息相關。就像去年因你而起的樂壇頒獎禮風波,當時你狠批商台頒獎禮變質,講一套做一套,令(你自己的)好音樂失去被表揚的機會。作為一個「會做good quality」音樂的歌手,你當時有何感受?無助?氣憤?就算你如何調整心態,向不公平的商台說聲加油,但結果仍不會改變,這就是體制的可怕——它的不公,既可扼殺個人,又能自圓其說。當時你選擇拍片發聲,公然與商台決裂,為的是令更多人關心此事,令體制得以改變,公平得以伸張。我希望你謹記,自己曾經如此對體制作出抗爭。

而刻下有許多香港人,正面臨你當日的處境。不,兩者甚至不能類比——你當日失去的,是獎項和功名;而這刻港人瀕臨丟失的,卻是自由、民主,甚至生計。去年你曾發起「秘撈Tour」,步下舞台,走入民間,當上便利店店員、化妝店sales、外籍傭工……當時有何感受?途中除了體驗生活,還有否留意到在基層生活的人們,究竟在想什麼?又有什麼煩惱?我可以告訴你,當日你見證的外傭滴汗、店員假笑,既是他們的個人煩惱,更是不公體制下的直接結果。我們可以選擇心情,但無法決定命運。

我知道你會說,政府有其困難,我們每個人少說廢話,多做好事(或義工,王菀之語),不就可以解決問題麼?這幾年,許多有心人已經努力在做,例如向露宿者派飯;但早幾天,又有官員出來埋怨他們幫倒忙,令露宿者不夠淒涼,不願接受福利——拒絕看清自身漏洞,甚至諉過他人,這就是我們的政府,我們的體制。面對生活種種難關,我們或可緊守崗位,仰望expert;又或守望相助,獨自發功,但更需要的,其實是像你(曾經)一樣,站起發聲,爭取改變。對於「在商言商」的商台既應如此,面對屬於人民的政府,豈不更加合理?

你是聰明的女孩子,年紀尚輕,就知道媒體是半人獸,最愛煽風和點火。但你既曉得媒體愛玩火(或被火玩),其判斷又時而片面,那就請你也不要輕易相信個別傳媒的鏡頭角度,並跟白頭翁與禿鷹一樣認定那些(即將會)激烈反對政府的人,是為反而反,蓄意搗亂。請你相信,在鏡頭以下,有更多的有心人,不像你年少卻絕望,正在鑽研體制漏洞,有節有理地為公義發聲,建立更美好的社會。他們絕不是什麼偉大的人,但大家站出來,無論是講些眾人皆知的說話(「特首應做」),抑或大談理論,投入筆戰,為的絕不單純因為「唔gur」、「無benefit」,而是身為香港人,大家都覺得身邊有些核心價值,正逐漸(被)消失,今天不站出來,明天站不出來。在質問「嘩使唔使呀?」之前,我希望你考究清楚。

也想講你知,流行文化與政治的關係。我喜歡流行文化,經常冒昧向世人推銷這城少數精彩文化產品(如《G.E.M. X.X.X. LIVE》),但我同時相信,流行文化之所以能get everybody moving/moved,除了因為它(像《你把我灌醉》般)有聲有色,有時更有情有義——講大眾心情、守社會公義。我不算是你的歌迷,但一直深信年僅廿二的你是個有心、有技藝的音樂人。不過,假若他日你堅持自己創作,只是想為無法面對世情的觀眾「帶來一些動力和鼓勵」,那我想告訴你,這樣的音樂,就算能夠教我快樂,把他灌醉,也不過是嗎啡。

請放心,我們並非逼你(或陳凱琳)像政治明星般走上街頭,放聲抗爭;亦不要求你就此噤聲,對身邊事情不聞不問。港人只是期望你們(及其他藝人)立足群眾,細心思考——究竟令這社會充滿怨氣,讓人們屢屢因為一句話而亢奮暴烈的原因,除了「媒體煽動」、「人心苦毒」,還有什麼?大家心中的幾多爭鬥,抑鬱的幾多傷口,究竟是單純的「自尋煩惱」,還是另有原因?

G.E.M.,願你盡快遠離自我中心的寂寞星球,早日睡醒,與百姓同呼同吸。

阿果
***********************
黎佩芬: 思考的義務


年輕女歌手G.E.M.撰文請CY加油,對於呼喊「特首下台」反譏一句「嘩使唔使呀」,惹來網民不留情面的抨擊。醉心流行文化的阿果,繼上回寫信給RubberBand,今次又寫信給G.E.M.。雖然他口口聲聲不是G.E.M.的歌迷,但覺寫來情深意重,特別是寫到G.E.M.新近於臉書發言,不欲再多淌政治這潭渾水那一段,他道:你若就此抽身,自動滅聲,拒絕思考,那就是放棄你作為「眾人」的權利與義務。

義務,就是了。「眾人」之事,本為你我之事,不論藝人與否,男或女,老或少。曾志偉說港姐不該談政治,為什麼不該?因為說實話就得罪話事人,說假話就虧欠香港人?只有每個人更多切身處地思考社會的不公義,才有望消除社會不公,而這亦是身處社會的每個人的義務。

然而,思考有禁區,譬如有隨港姐或某某屁股身分而來的地雷,搶要決定你的腦袋,又譬如宗教教條。禁區會令人變怠惰,變麻木。當心。

《情約半生》裏妙語如珠的那對男女,CelineJesse說:But sometimes, I don't knowI feel like you're breathing helium and I'm breathing oxygen.吸入氦氣,說話會變聲(吸入過量會致命)。自從冒出佔中爭普選建議,突然又出來好多又要講政治,又拒絕思考,只是不斷的,呱呱呱。他們就是,突然,都不再呼吸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