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總理李克強昨日發表任上第二份政府工作報告,外界關注中國經濟增長減速對全球的衝擊,而內地官方媒體、網站 則津津樂道會場響起了多少次掌聲,甚至推出掌聲版報告,詳列與會代表鼓掌的時序。其中,光明網的「掌聲版報告」指有五十次掌聲,人民網詳列代表五十一次掌 聲「響在哪裏」,上海澎湃新聞網則指代表用五十二次掌聲把李克強送回座位。
掌聲是五十次,還是五十二次,有如此重要嗎?代表們的掌聲有些的確是對報告的肯定,但也有些不過是在總理提高聲調時作出的被動回應。官員台上作報告時提高 嗓門,就是提醒台下鼓掌,這不過是內地官場的默契或潛規則。中國媒體去年熱衷於報道李克強首份政府工作報告獲破紀錄的五十次掌聲,今年又別出心裁地推出掌 聲版報告,無非是要藉掌聲次數的增加給政府臉上貼金。
掌聲版實際上就是擦鞋版。掌聲次數就算再增加十個百分點,也掩飾不了中國去年經濟增長未達到百分之七點五目標的事實,掩飾不了今年經濟增長目標再調降零點 五個百分點的影響,掩飾不了中國政治、經濟風險的持續累積。內地報章、網站本月三日開始熱炒一篇題為《忘掉希臘吧,日本才是全球經濟真正的定時炸彈》的文 章,調侃「安倍經濟學」完全毀掉了日本。現在看來這是高級黑的炒作,似在預告「克強經濟學」的失敗。
從政府工作報告來看,「克強經濟學」三大支柱中的「不推出刺激經濟政策」已崩塌,並危及「去槓桿化以削減債務」,只有「推行經濟結構改革以短痛換取可持續 發展」這一支柱尚在叫響。中國官方媒體曾高調批評前總理溫家寶,指他在金融海嘯期間推出的四萬億元刺激經濟計劃「毀了中國」。夠諷刺吧?中國在展開新一輪 減息降準之前,已透過各種金融工具推出貨幣寬鬆政策,注入的貨幣早已超過四萬億元。夠諷刺吧?今年中國財政預算赤字高達創紀錄的一萬六千二百億元,而去年 人大會議期間的新聞標題是「李克強:不擴大赤字不超發貨幣讓市場吃定心丸」。
客觀地說,「克強經濟學」在二○一三年六月的面世,是財經界、新聞界的擦鞋及炒作,並非李克強本意。但當年十一月中共舉行十八屆三中全會後,中國官方立即 拋出「習近平經濟學」,指其有四大支柱,包括頂層設計與總體規劃、去水分式增長、調結構、區域經濟帶動整體。從習近平親自兼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到官 方媒體熱炒「習近平經濟學」以取代「克強經濟學」,甚至吹捧「習近平經濟學」是「站在復興大業更高起點」,讓海外驚訝的不只是克強經濟學失落之快、失敗之 快,也包括中國經濟掌舵人的轉換,以及由此產生的政治、經濟風險。
中國官方把經濟增長減速定性為新常態,期望從心理上減輕對政治、社會的衝擊。內地官方輿論昨日熱炒掌聲版報告,目的同樣在此。但是,不管是「克強經濟學」 的沉淪,還是「習近平經濟學」的浮現,都擺脫不了中共高層權鬥的糾纏。在以反貪為名的權鬥大背景下,為維護政局和社會和諧,當局對內重祭貨幣、財政政策寬 鬆與意識形態嚴控,對外則採取民粹式的強硬政策,其中包括房地產政策避提調控、抑制,重回二○○九年的支持、促進,經濟增長減速並未影響軍費增長加速,強 力反對香港實施真普選,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重提反台獨等。這些政策的寬嚴,都取決於主政者的心意,取決於權鬥的需要,最終難免加劇中國的動盪。李克強在報告 中強調「有權不可任性」,但未受民主、法治機制約束的權力,就如中國富二代一樣怎麼可能有錢不任性?
掌聲是五十次,還是五十二次,有如此重要嗎?代表們的掌聲有些的確是對報告的肯定,但也有些不過是在總理提高聲調時作出的被動回應。官員台上作報告時提高 嗓門,就是提醒台下鼓掌,這不過是內地官場的默契或潛規則。中國媒體去年熱衷於報道李克強首份政府工作報告獲破紀錄的五十次掌聲,今年又別出心裁地推出掌 聲版報告,無非是要藉掌聲次數的增加給政府臉上貼金。
掌聲版實際上就是擦鞋版。掌聲次數就算再增加十個百分點,也掩飾不了中國去年經濟增長未達到百分之七點五目標的事實,掩飾不了今年經濟增長目標再調降零點 五個百分點的影響,掩飾不了中國政治、經濟風險的持續累積。內地報章、網站本月三日開始熱炒一篇題為《忘掉希臘吧,日本才是全球經濟真正的定時炸彈》的文 章,調侃「安倍經濟學」完全毀掉了日本。現在看來這是高級黑的炒作,似在預告「克強經濟學」的失敗。
從政府工作報告來看,「克強經濟學」三大支柱中的「不推出刺激經濟政策」已崩塌,並危及「去槓桿化以削減債務」,只有「推行經濟結構改革以短痛換取可持續 發展」這一支柱尚在叫響。中國官方媒體曾高調批評前總理溫家寶,指他在金融海嘯期間推出的四萬億元刺激經濟計劃「毀了中國」。夠諷刺吧?中國在展開新一輪 減息降準之前,已透過各種金融工具推出貨幣寬鬆政策,注入的貨幣早已超過四萬億元。夠諷刺吧?今年中國財政預算赤字高達創紀錄的一萬六千二百億元,而去年 人大會議期間的新聞標題是「李克強:不擴大赤字不超發貨幣讓市場吃定心丸」。
客觀地說,「克強經濟學」在二○一三年六月的面世,是財經界、新聞界的擦鞋及炒作,並非李克強本意。但當年十一月中共舉行十八屆三中全會後,中國官方立即 拋出「習近平經濟學」,指其有四大支柱,包括頂層設計與總體規劃、去水分式增長、調結構、區域經濟帶動整體。從習近平親自兼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到官 方媒體熱炒「習近平經濟學」以取代「克強經濟學」,甚至吹捧「習近平經濟學」是「站在復興大業更高起點」,讓海外驚訝的不只是克強經濟學失落之快、失敗之 快,也包括中國經濟掌舵人的轉換,以及由此產生的政治、經濟風險。
中國官方把經濟增長減速定性為新常態,期望從心理上減輕對政治、社會的衝擊。內地官方輿論昨日熱炒掌聲版報告,目的同樣在此。但是,不管是「克強經濟學」 的沉淪,還是「習近平經濟學」的浮現,都擺脫不了中共高層權鬥的糾纏。在以反貪為名的權鬥大背景下,為維護政局和社會和諧,當局對內重祭貨幣、財政政策寬 鬆與意識形態嚴控,對外則採取民粹式的強硬政策,其中包括房地產政策避提調控、抑制,重回二○○九年的支持、促進,經濟增長減速並未影響軍費增長加速,強 力反對香港實施真普選,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重提反台獨等。這些政策的寬嚴,都取決於主政者的心意,取決於權鬥的需要,最終難免加劇中國的動盪。李克強在報告 中強調「有權不可任性」,但未受民主、法治機制約束的權力,就如中國富二代一樣怎麼可能有錢不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