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長官梁振英於一月十五日宣讀的第二份《施政報告》,內容遠比第一份扎實,從雜亂無章、誇誇其談的「成熟一項推一項」,到這一次着力鋪陳相當具體的福利政策,是一大進步!遵循傳統理財哲學,曾蔭權政府極度審慎於公家用度(政費開支),傾向在盈餘溢滿後,以分潤的態度,向當局認為有需要的公眾「派糖」、「派錢」,雖屬「散餐式」的小恩小惠,卻沒有經常性公共開支尾大不掉的顧慮;那種囿於「量入為出」的「責任感」,窒礙了需要大量財力推動的長遠政策,久而久之,政府便予人有「少做工夫,但求無過不求有功」的看守心態。
梁振英這次大刀闊斧,啟動「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的預期開銷,令人動容,人們不是沒有長貧難顧、後勁難繼甚至是計劃中途棄戈曳甲的憂慮;然而,針對社會訴求的長遠打算,畢竟是很久沒有看到的事,所以此議一經提出,於嘩然反應之中,充滿振奮氣息;梁班子究竟能否貫徹始終、以底於成,那是後話,但這種有創意、貼民情的大膽創議,令政府的「頹勢」止跌,已是不爭的事實。
《施政報告》以改善低下階層人民生活為要旨,惟對象並不是鰥寡孤獨老弱傷殘即傳統所謂的弱勢社群,亦不是拋出福利安全網,而是加意扶持以家庭為單位的「窮人」。大多數人認為,最能受惠於這項措施的,是近年與日俱增的新移民家庭;而向來不受重視的少數族裔,這回亦備受關顧,連他們的中文教育問題亦有顧及,是切切實實的關懷。
報告標榜「讓有需要的得到支援」。商人富戶與中產,並不需要資助,卻需要良好的政策支援,才有展其所長進而穩中求進的機會;然而,《施政報告》的內容,對工商界不假辭色,那份全不買賬的冷漠,與過去的行政長官相比,態度可謂急轉彎。這種取態,究竟是梁振英的「個人作風」還是得到北京默許(示意?)的大方向,那是須加慎重因應的改變;如果那是北京促成,香港便很難維持其為富豪優悠生活的「迦南美地」(《聖經》常提及「流着奶與蜜的地方」)特色。
二、香港不僅稅基狹窄,足以成為經濟支柱的行業亦不多,以梁振英辣手對付房地產在前,為長期福利計劃大撒金錢於後,收支一縮一長,若不開新稅、加稅率,財政怎能平衡?問題是從哪裏「開刀」,筆者的看法是,政府不應向升斗小民亦受其害的間接稅動腦筋,要富裕階級在稅務上作出多點貢獻,既合世界潮流,亦是有效途徑。
香港從弱肉強食、優勝劣敗的典型資本主義,轉向講求比較公平的社會形態,是配合內地政治意識的大勢所趨,不必諱言,這樣做意味「有錢人佔盡優勢」的日子日漸褪色,但在這個稅項少稅率低且稅制明顯向富裕階層傾斜(沒有資本溢利稅沒有遺產稅以至紅酒進口稅!)的前殖民地,承擔多一點點稅負,是富裕階級應該承受之「痛」!財政司司長若有這種考慮,便不會有擔心破壞了「量入為出」理財哲學的憂思。
《基本法》對香港公共財政有三項規定。一是第一○六條的允許特區政府財政獨立;二是第一○七條的審慎理財、量入為出;三是第一○八條的低稅政策。梁振英政府的「適度有為」,在福利工作方面的擘劃,不但顯出魄力,同時逸出「量入為出」的規範,福利支出因關愛基金恒常化與引入「在職低收入家庭津貼」,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的估量達二百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的估計為一百億……。難道那是經過「量入為出」的考慮?
儲備用盡,香港的平衡預算和低稅率少稅項的稅制便難持續,那是不難預測的趨勢。靠攏京意的「輿論」對梁班子沒有半句「車毀人亡」的責難,不足為奇,連「可能觸犯《基本法》」的「溫馨」提示亦付闕如,怎能不令人奇怪?北京的口頭禪「支持香港特區行政長官依法施政」,這回對其「擦邊球」甚或「越位」的用度全無煩言,網開一面的含義是什麼?
三、中產階級向被視為社會中堅,在經濟生活上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典型,於工作層面為上層社會與勞工階層以外的專業人士(知識分子)和各行各業的管理人。中產壯大是社會好景的表徵。香港自二十世紀中期輕工業勃興,經濟拾級而上,不少人的家境從清寒到小康到薄有資財,那確是中產階級不斷擴大的歲月,自食其力是這一階層人士引以為傲的作風,公平競爭是力爭上游的「安全網」。
回歸問題出現後,最擔憂「香港精神」淪亡、害怕自由法治與廉潔政風不復從前的,當以這班中年開外的中產人士為最;他們的第二代,歷盡二三十年間先後湧現的移民潮、金融風暴、地產危機、科網爆破和面對貧富兩極的大趨勢;再加上人工智能普及令傳統工種大量萎縮甚至蒸發,承受階級流動的上下擠壓,他們的就業機會與薪酬待遇,比先輩已大有不如。事實顯示,中產出身、受良好教育的新一代,因出路不廣而有窒息之感。
改朝換代,中產老香港的價值觀可能會被視為麻煩之源,扶助新移民,栽培他們從基層走向中層,成為中國轄下新香港的中堅分子,那與 《施政報告》 第一段提及的「重視長遠規劃,摒棄短期思維」相吻合。筆者認為,福利政策對新移民的傾向性並無不妥,但是「讓年輕人各展所長,讓香港得以發揮」的話,新一代的老香港是否不應被忽略?
特區政府去年訂定貧窮線,政府按數據所示,認為處於貧窮線下的非綜援在職家庭,尤其是兒童或在學青年負擔的,該優先獲得照顧,「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一經提出,政府財政雖有超負荷開支的憂慮,但市民反應大體不錯。不過,筆者以為,有公屋福利的,不該同時享有這種補貼;反而夫婦工作有兒有女且住私人樓宇或供房貸的家庭,政府不給予「在職家庭津貼」,亦該大額寬減他們的稅務負擔。
評《施政報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