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中央電視台聽到著名評論員白岩松用這個詞,當時很覺新鮮:怎樣這個粵語詞北上到央視了?後來發現,「淡定」不但已在大江南北廣泛流傳,連海峽對岸的台灣也大行其道,還由之派生出「淡定紅茶」──一個在Google的台灣二零一二年關鍵字排行榜中排行第五的火爆詞。
到《在線新華字典》去,沒找到「淡定」詞條;《漢典》上有,《百度百科》、《互動百科》也有,而且篇幅頗長,把這個粵語人都掛在嘴邊的用語,從人生、感情、生活、工作、幸福、思考方法等不同角度闡釋一番,說出不少大道理來。
簡單地說,淡定就是「冷靜,鎮定」。《黃帝內經》稱之為:恬淡虛無。它「有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鎮定程度,遇事沉穩中又積極果斷,老練裏卻又重視有加,勝不驕,敗不餒」,是為「榮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的境界、態度,是為「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的底蘊。
「淡定」兩字觸發了不少作者的寫作靈感,內地近年不少勵志書以「淡定」兩字招徠,如《每天學點佛學智慧Ⅲ:淡定》、《有一種力量叫淡定》、《淡定的人生不寂寞》、《淡定的智慧》、《淡定:不浮躁的活法》、《淡定的女人最幸福》等等。
「百度」舉了兩個「淡定」的例句:一是「惟有幾朵山花在我們眼前淡定地看那在溪澗裏逆行的魚兒喋著它們的殘瓣。」(許地山《空山靈雨.銀翎底使命》)二是「最後一位大姑娘,看上去正在二十左右,也輕盈淡定地站了起來。」(歐陽山《苦鬥》)歐陽山是著名的廣東作家,但許地山呢?許地山是台南人,小時候隨父到汕頭、南洋生活,再移居廣州,在廣州讀書多年,學會了廣州話、粵曲、粵謳,筆下於是就「淡定」起來了。
這樣的解釋有所不足。廣東的粵語專家羅康寧對「淡定」的一番鉤沉,有很值得介紹的見解:「廣府地區流行這麼一句俗語:『淡定有錢淨(剩)。』可見『淡定』是廣府人崇尚的一種處事態度,指不浮躁,不慌亂,從容冷靜。」「『淡定』中的『淡』原寫作『倓』。《說文解字》解釋:『倓,安也。從人,炎聲。』讀音與『淡』相同。《廣韻》則解釋:『安也,靜也,恬也,亦作澹。』注音為『徒濫切』。例如《荀子》:『倓然見管仲之能,足以托國也。』後因為『倓』字過於冷僻,故寫為『淡』。」「『淡定』這一粵語詞應來源於古漢語。」
在台灣,有作者指出,淡定是「一種內心的平靜;生活中能讓人沉澱;工作中能讓人沉穩;愛情中能讓人看透」;是「某種脫離、超越、洞視的精神」。這位作者專事翻譯工作,發覺以英文中的calm, calm down, composed, unruffled, poised,
collected, sober, dispassionate, imperturbable, level-headed來翻譯都有缺失,最可接受的是remain
Zen。這把「淡定」提高到禪的境界了。
「淡定」兩字之所以廣為接受,我覺得主要是出於對社會上到處浮躁的反彈。你不能對周遭的躁動有什麼改變,那就先自己淡定下來吧,「不遂春風上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