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8月19日星期一

陳和順: 悲觀情緒是一切躁動根源



市民今天最關心的議題是什麼?答案似乎不是政改。雖然政改關乎香港的未來管治和長遠發展,可能是芸芸議題中最重要的,但是就算有政黨和學者拋出方案或提出意見,政改討論的氣氛就是沒有出現。

陳啟宗批評曾俊華是大罪人,市民似乎也不關心。公共財政當然是一個重要議題,只是無論陳啟宗與曾俊華如何隔空開火,大眾關注的焦點只會是陳啟宗是否代梁振英發炮,特首與財政司司長是否出現矛盾?輿論就是沒有討論「應使則使」的原則是指什麼、「應使」的標準是什麼、政府是否不願意為未來的發展而「使錢」。

社會秩序 如何維持

一名小學老師在公眾地方「講粗口」,反而引發網上熱烈討論,然後兩批持不同立場的市民在旺角街頭激烈衝突,互相辱罵的聲音不斷,粗口橫飛,期間還發生一些肢體碰撞;又有高級警員站台表態、大批警務人員到場聲援,令市民懷疑警務人員在政治爭論之中不再中立。雖然事件沒有導致流血事件,但是大家都意識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今次事件絕非偶然,而且觀乎近年社會激進政治抬頭,政治暴力遲早發生;如果有警務人員參與政治衝突,後果更令人擔憂。

到了今天,市民最關心的是社會秩序還能維持多久?相比之下,政改和公共財政這些議題都太遙遠了,難怪輿論的興趣很難持續。

眼前香港社會的情況是,保守和求變的傾向並存。保守是主流社會的取態,反映的是一種對社會混亂的恐懼,這些人擔心社會秩序是否能夠維持下去;而少數對社會制度失望的人卻愈來愈焦急,渴望社會改變馬上到來,而且愈來愈相信抗爭才是出路。令人擔憂的是,無論保守或求變,兩種不同傾向的人都愈來愈躁動不安,漸漸習慣以誇張的方式表達意見;面對浮躁的香港,大家單憑直覺都可意識到兩個陣營的攤牌即將到來,激烈的衝突遲早發生。

種種跡象顯示,社會秩序已出現嚴重問題——街頭出現衝突和零星暴力、警務人員和黑社會參與或介入政治集會……,這是前所未見的,所以當特首梁振英上周出席天水圍地區論壇時,公開要求教育局就林慧思老師公眾地方講粗口事件提交報告,並且發表支持警隊執法的言論後,馬上招來撕裂社會的批評。不管梁振英發表惹火言論的動機如何,我認為有關梁振英撕裂社會的批評,其強烈程度足以反映整個社會的神經已拉得很緊,一旦受到刺激,就會出現強烈反應。

更令人擔心的是,香港管治的混亂,在政改問題上,本來梁振英是主角,奈何形格勢禁,他失去主動權,但又不甘寂寞,於是在中聯辦主任張曉明與立法會議員午宴後馬上「補飛」,即約會政黨和 學者晚宴,討論政改。不過,以目前的政局看,梁振英的確愈來愈被動,身為特首卻未有角色;梁振英未能團結建制內不同派別,建制陣營分裂,是大家已經看到的。最近,在堆填區擴建一役,政府又逢慘敗。

另一方面,張震遠、林奮強、陳茂波這些身居要職的「梁粉」一個接一個的醜聞纏身,有些已經離職,然後又出現超級「梁粉」陳啟宗炮轟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特區政府最高層出現矛盾的傳聞馬上出現,的確令市民瞠目結舌,不少市民開始懷疑,特區政府是否有能力繼續執政,他們對香港社會整體發展的前景也變得比以前更加悲觀。

老實說,三十年繁榮所製造的神話,的確令港人曾有一種不能動搖的樂觀,不少人曾經愛說香港是一塊福地。這種樂觀情緒可以令很多本來不能忍受的事情,都變得可以接受,這可能正是香港過去長期政治穩定的根本原因,但是到了今天, 還有多少人真的這樣相信呢?這正是眼前市民的悲觀情緒值得重視的原因,也是這個城市變得愈來愈躁動的原因。

反對佔中 捉錯用神

我認為,這種悲觀情緒也是「佔領中環」運動發展的動力來源。「佔中」的目標當然是爭取所謂「真普選」,但是「佔中」之所以能夠動員市民,甚至包括一些對政改具體方案不一定有興趣的人,原因正正是這種對香港管治前景悲觀的情緒。對一些支持者而言,「佔中」是抗爭的最後手段,是置諸死地而後生的方法。從這個角度看,只要社會愈悲觀,「佔中」只會愈壯大,要避免「佔中」壯大,方法不是突出運動的破壞性。老實說,社會秩序不是已經出現嚴重問題嗎?要避免「佔中」壯 大,方法只有一個,就是說服香港人,香港未來的管治和發展仍然有值得樂觀的地方。反對「佔中」的人做得到嗎?

自從回歸以來,香港的局勢每下愈況,到了今天,有誰相信只要再換個特首,就可以解決特區的管治問題?要扭轉香港人的悲觀情緒,回應香港人落實雙普選的訴求是關鍵。如果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錯失機會,後果實在難以想像。

作者為新力量網絡副主席、香港理工大學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