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7月21日星期六

饒雙宜: (街知巷聞) 石台上暫避霸權


裵魚涌濱海街

於街道閒逛的樂趣,在於聯想和發現。

一些建築物的形狀、設計,街道的名字,總有因由,包含了歷史和故事。

在裵魚涌上班數年,常到太古坊happy hour,每次穿越濱海街都不禁問,怎麼建築物都離地升高了數呎?

石造的地台貫穿了街道,空間感形成了特別的氣氛。

每次拾級而上,總會記起友人Nico曾經告訴我﹕「這以前必然是個碼頭吧,可惜海都不見了。」

的起心肝為疑團找出答案,最享受的是往往是過程,牽扯出一串串故事,豐富了我對此城及街道的感情。

裵魚涌的得名,與該地的溪流有關。裵魚涌本是一個海灣,後有一座高山,有說是山中的水潭多裵魚,旁有一條小溪流向大海,故名裵魚涌。裵魚涌曾是著名的採石區,英國佔領香港後需要石塊去興建各項建築,在裵魚涌開採出石塊,先集中在海灣,再運至港島,英文名字Quarry Bay,正是採石灣的意思。

翻查裵魚涌的歷史,儼然是一部太古集團的發舻史。1883年,英資太古洋行於裵魚涌設立太古船塢、糖廠和汽水廠,令裵魚涌從一個人舻罕至的地方演變成工業區,帶動其他行業在英皇道、華蘭路及船塢里一帶開辦工廠。太古公司同時分別於裵魚涌柏架山下及北角,興建了太古水塘和七姊妹水塘,為廠房供應淡水。

兩三米地台防水浸

濱海街的地台便與之有莫大關係。太古水塘共有三個分塘,一號水塘及太古二號水塘,位於康怡花園以南山坡,三號水塘位於康景花園現址。每到雨季,柏架山的雨水會經過引水道收集,向北流入水塘。水塘主壩位於北面,壩後建有溢洪道,多餘的水會經過位於裵魚涌街的明渠及另一條與英皇道平行的明渠 ,折入芬尼街,流進維多利亞港。 因此,水道途經的裵魚涌街和濱海街的樓宇,均需離地面約兩至三米,確保「水浸」時不會影響民居。

1959年,英皇道展開擴闊工程,裵魚涌的溪流成了暗渠被覆蓋。1970年代後期,工業北移,太古的廠房陸續停業,船塢的大片地皮建成了大型私人屋苑,亦即香港的樓王——太古城;太古水塘變成康景花園;太古糖廠成為太古坊商業區,一座座甲級商廈相繼堀起,海岸線亦因填海而慢慢改變。

商廈群前的緩衝區

雖然昔日的水道不再,但獨特的高台建築成了濱海街特色。在繁忙的英皇道拐進濱海街,前段是熙來攘往的街市,每天的早上、午膳時間和傍晚,七彩的太陽傘下,有買菜煮飯的主婦、下課後的學生,以及穿戴正式的上班族。街道的中段人煙慢慢變少了,地台亦升高,餐廳食肆看準了自成一角的空間而紛紛開業。於太陽燦爛的日子,索性將餐桌擱在店外,沾些街道風光,造就悠閒的氣氛。只可惜對街的景觀是和域大廈的背面,規模巨大的一堵牆,有點拒人千里。

經歷過時日和雨水的洗滌,其盡頭本是紅磚可樂廠,由興盛至丟空,至成為現今的商廈,濱海街彷彿是一個緩衝,淡水和海水的交匯處是曾經的事實,也是比喻﹕途人穿過濱海街,踏進甲級商廈帶來的品味消費店群前,可感受到民生氣息的強烈對比,一切都草根、混雜、坦誠。這一帶,只怕快要被甲級商廈或豪宅侵蝕掉,水不再流,高台也要說聲再見。

裵魚涌人:多元舊區滿足生活

Nico在裵魚涌度過了不少時光。

他的中學位於寶馬山上,下課後愛與同學到裵魚涌流連,先送住在新威園的同學回家,再到萬利商場閒逛。大學畢業後,他加入《號外》工作,為了方便上班,搬到濱海街的中興大廈居住。

事實上,他極不喜歡煩鬧的英皇道,因為日間人來人往,使人心情煩躁,他稱之為「耸讲街」,尤其是下雨時,人人打覑傘戰。「但到了晚上,商業區的上班族全部散去,街市商店都關了,整個裵魚涌安靜下來,沿覑電車路回家,山邊滿是綠蔭,不遠處有海,舒服得很。」叫他形容濱海街,他想到西西的一篇文章〈店舖〉﹕「由濱海街步行至1063(位於英皇道的商廈)上班,會嗅到許多氣味,回收店和五金店的、燒味店的、餃子店的……層出不窮,可以畫張氣味地圖。」Nico去年已經搬離裵魚涌了,亦不再在《號外》工作,他解釋﹕「這區租金愈來愈貴,而且在同一條街上班,根本沒有生活可言。」

但他仍然喜歡裵魚涌﹕「生活的所有需要,在舊區都可以滿足,新區欠缺的正正是這種多元。」Nico眼見裵魚涌的單幢式豪宅和地產店愈建愈多,而小店愈來愈少,連與女友初認識的酒吧都已經消失,只能感嘆「光陰似高鐵,日月如動車」,他笑說﹕「在舊區生活時,總不懂得珍惜街上的事物,消失後,才感受到何謂『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小街藏覑「小街市」

新威園肉食公司 (濱海街113號中興大廈旁)

屹立30多年的雜貨店,售賣豆製食品和油鹽醬醋。想不到竟與旁邊的豬肉檔、菜檔相連。進內一看,更發現一角賣覑海鮮。數檔加起來,恍如一小型街市,方便覑濱海街附近居民。店原屬於陳先生的哥哥,輾轉由他經營。他亦是良心業主,分租予其他檔販,每年只加數百元租金。

陳先生70多歲,回憶以前,認為1997年前生意最好,顧客願意花錢﹕「現在買磚豆腐都講價。」民生問題與政府管治能力有關?「以前英皇道有好多大牌檔,後來搬到新街市,這裏亦被太古管理,成為私家路。」記者大為震驚 ,究竟,大地主影響小市民的生活,程度要多少才夠?

老雜貨店尋寶

天佑日雜 (濱海街22號)

李太家人經營的家居雜貨店,有一個感覺日式的名字,同時售賣香燭及家庭用品,種類包羅萬有。這種老舊雜貨店,藏有不少寶物,翻出數件,讓你主動探尋。

五金舖女將

樂記水電五金工程 (濱海街62號)

楊太區區一位女流之輩,在濱海街經營五金舖,與「三行佬」打交道,做得有聲有色。

店舖更是相連數個,貨品都擺放在地台上,可幸街道仍算寬闊,顧客進出不息。

街尾角落另有一間店,原來是他丈夫的生意﹕「街尾做工程,與我的零售分開,各有各做。」私事不好意思問太多,但不禁想,這不失為現代婚姻幸福的模範,雙方經濟獨立,但興趣雷同有交雜。

楊太的店聞名港九,質量好是原因,另外因為楊太辛苦命﹕「我日日都開!有些師傅星期日開工,大老遠駕車到我這裏買!」本來不被看好的生意,總算守到一批顧客,熬出頭來。分享她拼搏的故事時,楊太眼泛淚光。

楊太再三確定,取了記者的卡片,原因?舊樓難逃被收購的命運,「若有天租加得厲害做不住,我希望傳媒幫幫手,寫一寫」。自稱男性化的她,靦腆起來。

印刷小店默默耕耘

明暉製作印刷 (濱海街78號)

為鄰近辦公室提供影印和柯式印刷服務的小店,來到濱海街4年多。店主黃小姐為堆積如山的文件雜物不好意思,但我看到她埋頭苦幹,只感覺踏實。雖然渺小,但每個人和每個行業,都有其生存價值。

貝果店異國風情

Yo Bago (濱海街80號)

香港的Bagel店不多,看準了裵魚涌多商廈,從加拿大回港的Chris,選址濱海街創業﹕「這裏好像一個後花園,除了午膳時間多人,其餘時間好laid-back,好chill。」這配合到了他希望為食客營造的氣氛。Yo Bago以加拿大為主題,裝潢和菜單都有加國特色。店內售賣的Bagel,有原味、朱古力、菠菜、罌粟籽、提子乾肉桂、全麥蜜糖和洋裢,可選配各款三文治。烘熱了的bagel,夾上新鮮食材,配上一杯咖啡,有營養又不致令人飯氣攻心,是上班族打氣之選。

士多陷存亡之秋

興記士多 (濱海街48號)

濱海街的商店樓底高,店堂面積既深又寬,這士多便是好例子。

只見好地地一間士多,間出一角經營電腦維修,後面是同鄉會,傳出啪啪麻將聲,老人家坐在門前閒聊,肯定有大把八卦。嘗試與店主傾談,卻不得要領,除了不明白福建鄉音,也因為店主正就加租問題與業主磋商,不願多談。若談不成,士多大概下個月便告結業了,有心人可前往了解。

太古糖廠變科技中心

和域大廈 (英皇道979號)

太古地產網站這樣形容和域大廈﹕太古坊三幢科技中心之一,樓層面積偌大,樓底特高,承載力強,是數據中心、資訊科技公司和電訊公司的首選辦公室地點。和域大廈本是太古糖廠原址,於1979年建成新型工廠大廈,是太古地產扭轉裵魚涌面貌的第一步。

在濱海街舉頭仰望,舊樓、搭棚中的大樓、摩天商廈,百感交集。(饒雙宜攝)

Nico(饒雙宜攝)

雜貨、豬肉、菜、海鮮共冶一爐,買Å好方便。(饒雙宜攝)

陳先生(圖左)(饒雙宜攝)

老舊家居雜貨店的貨品包羅萬有,尋寶隨時樂而忘返。(饒雙宜攝)

煙灰盅 $38(饒雙宜攝)

花杯 $7(饒雙宜攝)

懷舊小碟 $20(饒雙宜攝)

開設在地台上的五金舖,藏覑一位與三行佬打交道的硬朗老闆楊太。(饒雙宜攝)

楊太(饒雙宜攝)

黃小姐(饒雙宜攝)

印刷小店外的石台放滿店家的雜物。(饒雙宜攝)

店主Chris(饒雙宜攝)


Bagel店主說濱海街是裵魚涌的後花園,為他開設一間充滿異國情調的店子帶來靈感。(饒雙宜攝)

興記士多(饒雙宜攝)

穿過濱海街,恍眼間便來到由一列商廈組成的太古坊,感覺差天共地。(饒雙宜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