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3月9日星期五

信報社評: 變相國企港鐵 應負一定社會責任



港鐵公布業績,截至去年底為止,全年收入上升百分之十三點二,達三百三十四億二千三百萬元,其中香港以外的鐵路附屬公司貢獻一百二十二億七千九百萬 元,香港鐵路附屬公司的專營權收入則為二百一十一億四千四百萬元,約佔三分之二。去年港鐵純利急增百分之二十二,高達一百四十七億一千六百萬元。撇除投資 物業重估及相關遞延稅項,港鐵基本業務利潤增加百分之二十點九,達一百零四億六千八百萬元,其中物業發展利潤為四十九億三千四百萬元,增加百分之二十二點 三,佔經營利潤幾近五成。

對投資者而言,港鐵無疑交出了優秀成績,回報不俗。但港鐵同時是公共資產,政府擁有百分之七十七股權,可說是典型 的香港國企,加上港鐵的驕人業績,多少是拜政府的優惠政策所賜,所以公眾對港鐵的社會企業責任,難免有較一般私營企業更高的期望。因是之故,港鐵行政總裁 韋達誠在公布業績後表示今年稍後時間會調整票價,儘管沒有言明是加價還是減價,但在普羅大眾心目中,肯定估計是加價居多。際此通脹高企時期,港鐵罔顧民情 的做法,即使有與政府協定可加可減機制為據,亦必然會引起社會強烈的反彈,令人引以為憂。

眾所周知,港鐵的發展完全是依賴政府的免補地價發 展地鐵站上蓋物業權優惠政策所致,政策的原意,本是財務上的安排,方便港鐵融資,拓展鐵路網絡。但發展下來,隨着本港的高地價政策當道,地產業成為本港經 濟結構重要核心,物業發展卻反客為主變成港鐵的重要經營業務,為港鐵提供豐厚利潤。二○○七年,兩鐵合併,令港鐵的業務更上層樓,因為港鐵每年只須支付七 億五千萬元,便不單可以全取九鐵的服務經營權,為期五十年,更可以七十七億九千萬元的低廉價格,取得九鐵八個上蓋物業發展權和八個投資物業的擁有權,為港 鐵的未來發展,確保了源源不絕的龐大收益。

根據地產界的業內人士估計,單是九鐵八個上蓋物業的發展權,已可為港鐵提供了巨額利潤,因為收購 價相當於勾地價,拍賣後,地價通常會高於勾地價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一百,而八個上蓋物業可發展樓面面積估計至少二千萬方呎,以目前市價平均一萬元一方呎 計,估值高達二千億元。至於以二十八億四千萬元購入的九鐵八個投資商業資產,每個平均只需三億多元,簡直超值,倘若轉售,獲利肯定數以倍計。

由是觀之,地鐵作為本港變相國企,豐厚利潤實由政府以公帑補貼和資助所致,要求港鐵負上一定社會責任,實在合理之至,並非過分。衣、食、住、行向來是民生四 大支柱,以影響程度而言,衣、食相對較小,而住、行較大。由於本港有半數人口居住公營房屋,以實際情況而言,交通開支佔基層家庭和個人收入的比分,可能隨 時比住屋的支出更大。以一個基層家庭四口居住遍遠地區為例,每月交通開支等閒也在二千元以上,佔家庭收入萬元的住戶高達五分之一強,對民生影響之大,可想 而知。

儘管政府去年已推出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曾蔭權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亦為長者提供二元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的優惠政策,但鐵路作為最重要的 集體運輸工具,每日載運乘客數以百萬計,在有豐厚利潤下仍然堅持加價,一定會引起民間激烈反對,後果難以預料。目前本港的深層次矛盾和貧富懸殊情況不斷惡 化,政局又亂作一團,港鐵貿然加價,一定會激化社會矛盾。特區政府作為港鐵的最大股東,應該要在商業利益和公眾利益之間取得適當平衡,防患於未然,否則肯 定要付上沉重的社會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