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3月5日星期一

謝國忠:中國的生活質量與經濟發展水平是脫節的



在中國市場上,壞的總能驅逐好的。劣幣驅逐良幣不可避免。企業將這歸咎於中國消費者更偏愛低價,而不考慮質量。但是,真正應該指責的是中國經濟的系統性缺陷所造成的可靠信息的缺失。在什麼都不可信的情況下,消費者當然就會趨向於選擇低價。

中國不能單純依靠數量擴張來實現經濟增長,因為生產勞動力、能源、土地和環境等各種因素已經遇到瓶頸。生產能力的提高是恢復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對微觀經濟做出正確決策至關重要。只有提高信息的可信度,中國才有可能從簡單的價格競爭發展到以質取勝的均衡。沒有法治,單純依靠市場力量難見成效。 

以次充好

在中國,當用拉菲酒款待客人時,客人總會認為這酒肯定是假的。不幸的是,這種想法往往是對的。一些極為慷慨的朋友曾經用拉菲酒招待過我。但大多數都是假的。我相信他們都出價不菲。實際上,除非是用離譜的價格買到的,一般人都不敢用拉菲酒招待朋友。

當假貨泛濫,消費者也就不再購買了。中國的富豪和權貴階層不再炫耀喝了多少拉菲酒,因為擔心看起來像傻子。消費拉菲的階層也往下降了好幾層。拉菲開始涌入貧窮的省份。大多數人不關心拉菲酒的問題。真正重要的是飯館是否在飯菜裡加了化學添加劑,豬和雞是不是用大量激素催肥的,牛奶裡面是否摻入了三聚氰胺,瓶裝水裡面裝的是不是自來水甚或其他更劣質的水。

基本上,中國消費者一出門消費就開始冒生命危險了。中國人努力工作只能掙到微薄的工資,每天還要警惕自己要買的東西。中國的生活質量與經濟發展水平是脫節的。

很多企業將這種惡劣的形勢歸咎於消費者對低價的偏好。因此,為求生存,企業就偷工減料以降低價格。如果一些化學藥品能讓白開水喝起來像雞湯,那麼為何不摻一點呢?這能降低價格。如果三聚氰胺能讓劣質牛奶以次充好,那麼為何不造假呢?這很便宜。

這種觀點不無道理。但是,如果人們無法分辨好壞,那麼當然就會偏愛低價。我的看法是人們不具備可信的信息,來區分看起來一樣的產品。這最能反映出執法上的不足。

食品安全問題每天都在發生。很少有人受到嚴厲制裁。例如,中國奶制品市場發生三聚氰胺危機以後,以國際標准而論,問題企業應當全部破產,其高層管理人員應當坐牢。但是,政府卻在危機之後不久就讓企業復活了。政府並不站在消費者這一邊。這是中國消費市場發展的最大障礙。

制度缺位

中國消費者正在動用一切手段確保產品的安全和質量。出國購物大行其道。但是,這無法滿足日常消費。海關也禁止這麼做。因此,少數有錢人退而求其次,選擇高價商品。可悲的是,這種方法也不管用。

拉菲酒就是一個例子。假貨多過真貨。昂貴的飯店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天價進口商品,比如家具和衣服,其實都是東莞制造。好賣相常常是因為使用了不安全的化學用品。價格本身並不能作為有效的信號。實際上,越昂貴往往越不安全,因為供應商會用化學制劑增強口味和賣相。

經濟學理論認為,長期而言,企業和消費者的關系可以在不需要外力介入的情況下自行解決。隨著時間推移,消費者會變得聰明,從而選擇那些質量和價格更勝一籌的企業。這就是那些老字號擁有商譽的原因。但是為何這在中國沒有發生呢?

原因在於,經濟環境對於企業來說太不穩定了,所以無法寄希望於長期利益,也無法採取長期思維。在中國,政治因素主導經濟因素。政治經常翻雲覆雨。當一個“保護傘”被除掉以後,下一個上台的人可能會選擇保護別人。
  
另一方面,在過去十年裡,依靠短期思維也能大有斬獲。貨幣擴張獎勵了投機。即使不是大多數企業,也有很多企業都是注重資產獲得盈利,並且很多實體經濟的企業被用來從銀行獲得資金。投機就是為何現在這麼多企業出現問題的原因,因為房地產泡沫的破裂暴露了其債務問題。
  
很多盈利企業將其成功歸因於關系。在中國,政府控制著企業成功所需的關鍵資源。比如,即使是一家餐館想要佔個好位置,也要靠影響和關系。手裡掌握關系的人往往可能並不擅長提供服務或制造產品。因此,他們徹底依賴供應者來維持他們的成功。
  
外包在中國市場上已經做到了極致。正常的市場環境下也會有外包。但是,一家企業要生存下去,就必須通過對供應鏈的質量控制和(或者)制造關鍵部件,來對產成品負責。在中國,外包是如此普遍,以至於沒有人知道每一個零部件是從哪裡來的,又是誰組裝的。沒有人對供應鏈上的產成品負責。也沒人在乎,因為成功最終是依靠關系、而不是制造更好的產品。
  
必須改革
  
中國的經濟體制將政治權力置於市場之上。關鍵資源通過政治權力來分配。規則可以任意改變。政治權力可以讓壞產品成功,讓好產品失敗。在這樣的體系裡,販賣影響力成為企業成功的主因,而非附屬因素。
  
中國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數量擴張,亦即同一事件的多次復制。先前這種模式成功運轉的原因在於中國經濟就業不足,勞動力和煤炭等生產要素仍然過剩,全球市場尚未達到飽和。但是,現在情況發生了巨變。由於持續30年的獨生子女政策,當前中國的勞動力短缺是結構性的。在未來10年中,能源短缺仍將十分嚴峻。同時,由於金融危機,西方經濟正在逐步下滑。中國不可能僅憑數量擴張來增加出口。
  
國內市場的發展對中國的未來至關重要。消費能力從政府轉向家庭是支持消費需求的必要步驟。制造好的商品也非常關鍵。除非微觀經濟能夠運行良好,否則宏觀經濟的改革只能導致通脹或進口增加。
  
中國的經驗表明,法治是市場經濟的關鍵。政治改革極為重要。行政權力必須明顯減小,主要功能是提供服務而非賺錢。中國的政府官員像商人一樣思考,同時又掌握了不受限制的權力,自然就會導致金錢等資源集中到政府手中。因為需求很大程度上有賴於政府支出,販賣影響力成為企業成功的首要因素。
  
最能反映體制缺陷的是,政府和公眾對於哪些事務最值得優先關注存在分歧。公眾擔心食品安全、醫院和學校的腐敗、渾濁空氣和不潔淨的水資源。然而大多數地方政府關注的只是財政收入、GDP和投資等等。這就好比政府官員來自火星,而公眾來自金星,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和經濟發展。
  
中國人均收入不足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僅為經濟合作組織國家(OECD)的十分之一,在需求和供給上都有很大的上行空間。如果中國的體制能夠達到理想水平的一半,十年內人均收入就能提高3倍,這是因為就工作能力而言,中國工人的效率不亞於美國或歐洲工人。
  
進口可幫助中國消費者給當地生產商施壓以提高質量。以發展地方工業為名義的貿易保護是徒勞的。中國的汽車市場已躍居世界首位。保護主義給中國消費者帶來的隻是昂貴的價格。但在這個行業裡沒有出現任何有競爭力的國內制造商。這是產業政策失敗的最佳案例。改變政治經濟體制將是一個艱苦而漫長的過程。開放進口是改善微觀經濟的捷徑。進口競爭將會降低關系和後台的價值,並讓制造優質產品變得更加重要。
  
進口更多農產品可以明顯改善中國的食品安全。市場運行失常是出現眾多安全問題的原因。家畜飼養過多使用激素,在種植糧食蔬菜中過多使用化肥和農藥,是中國食品安全危機最為嚴重的問題。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在於政府更重視產量最大化而非食品安全。除非政策能夠調整,否則公眾將持續經受食品安全問題的困擾。
  
儘管開放進口可以改善當前的形勢,但終極方案依然取決於政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