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3月21日星期三

林行止: 順利過渡寫上句號 從今而後逐步華化



一、回歸快十五年了,出於大部分港人的意外,香港的「核心價值」仍得以保持,果真一切不變;所以如此,用筆者近三十年前的比喻,那是蠍子並沒有「死性不改」不惜「與汝偕亡」螫背牠過河的烏龜(八四年一月十三日)有以致之。這些年來,北京不僅讓香港繼續享有英治時期的法治和自由,在預見經濟困頓時,中國還作出具體積極回應,「要錢有錢,要人有人」,令香港於逆境中如履平地、安然過關……。可是,這種種有益於香港的舉措,無法挽回港人因北京一些牴觸香港「核心價值」施政而產生的離心,那具體地顯示在認同中國人身份的港人愈來愈少上。在中國的國際地位如日中天的背景下,香港這種「不識趣」的民情的確十分刺眼。面對這種情況,負責香港事務的京官肯定大為不快,以港人「忘恩負義」,不知「知恩圖報」;其申斥中聯辦辦事不力,是意料中事。

港人如此不識好歹,揆其原委,在京官的盤算中,估計不外二端。其一是中聯辦的文宣工作未到位,不能有效地向港人傳達北京以實際行動對香港的關懷(當然,眾所周知,這種「關懷」並非單方面的賜予而是互惠的);其一則為特區政府只知向北京討好處以便利其管治,卻未有作出相應有效的行動,向市民條陳中國的善意,有疏忽責守之嫌。這種分析不無道理,不過,中方有關官員也許故意忽略造成港人不肯認同中國人身份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的專制及施政遠離香港「核心價值」。
隨着「不變」的五十年只剩下三十五年,有感於「時日無多」而改造人心的工程是長期工作,京官和中聯辦遂上下一心,決定組成新班子代其管理香港!

在這種背景下,不論哪位候選人當選,新政府的施政綱領除着力維持香港經濟活力及社會安定之外,尚會制訂若干有利於中產及無產階級的福利或「惠民」措施,所需資金如歲入不足支付,會動用「埃及妖后的嫁妝」,這即是說,新政府會主動積極地運用多年「謹慎理財」累積的盈餘,「還富於民」;這種做法,更符中國的國策。另一方面,為了進一步撫平市民仇富恨商的情緒,可以肯定新政府的地產以及稅務政策不再向既得利益階層傾斜。當然,這樣做無法拉近貧富差距,卻會因為非富裕階層的物質生活好過一點而稍紓社會怨氣,進而使貧富對立面不致尖銳化。

非常明顯,要貫徹這種足以扭轉民心背向的政策,需要強有力和並非出身英治系統且有「新思維」的領導人,此為向來予人以城府甚深(亦可以是深謀遠慮)、手段強悍(做事果斷不會議而不決、決而不行)且有悠久親中背景(沒人承認,是否中共地下黨黨員並不重要)的梁振英快速上台的底因。不過,如果一如預期梁振英當選,一方面要顧全香港大局及照顧早在北京深耕有成的既得利益集團;一方面得保持香港有被北京利用價值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新政府的施政大原則不會變。

有點「選情觀察家」應予特別留意的發展是,假如周日的選舉結果與「賽前預測」相近,由梁振英以過半數票當選,其他兩位候選人的得票便有推敲餘地。倘若唐英年得票比何俊仁高、與提名票相近(有個別跟紅頂白的選委「跳船」),這種結果很正常,但若得票何比唐高(受權力來源指使唐營「大逃亡」),則傳達了北京可能已因唐氏曾發出「離經叛道」的雙普選宏願而從中央可以接受的候選人淪為敵人!

結果一旦如此,唐英年的麻煩便未完未了。

二、一如筆者三月六日在這裏指陳,若梁振英當選,施政必以「去英化撐和諧」為主調,那等於說香港的基本格局不會變但內部慢慢起質變;這種在形勢比人強之下的必然之變,是無可奈何亦是無可厚非的。事實上,任何領導香港的京官都負有於二○四七年接回一個全盤中國化而制度表面未變(以符合「一國兩制」承諾)的香港的任務!這種構想不難理解,「如無意外」(專政政權和不能睦鄰,俱很易生意外),屆時中國已是世界一等一大國,重投母體的香港如果仍有英帝遺風,成何體統!?

在此前提下,理性的香港人不應存香港會於五年後的二○一七年成功地邁出普選第一步的奢想,以此步一開,二○四七年的民主香港,會帶給極可能仍然只有黨內民主的中國何等衝擊?筆者對香港民主化向來甚有保留,以一般港人機會成本太高,加之現在和可見將來,未見有識見有抱負敢為理想犧牲的政治領袖,民主之路不易行;還有,自從唐英年爆出真真假假的「出動防暴隊催淚彈」甚至傳出有人曾主張「出動解放軍鎮壓騷亂」之後,擔心有所失而不敢投入以激烈行動爭取民主者必愈來愈多。這等於民主運動難成氣候,成功爭取的機會甚渺茫。

還有,梁振英「越位」走進民間,其目的不在傳播民主、宣揚一人一票,因為行政長官分明是小圈子選舉,他這樣做的目的僅在表演他有聽取民意的姿態,以利其日後施政的推行。

一句話,為了二○四七年香港以表裡全華化的面貌和祖國合體,民主化的步伐甚難啟步。新政府要啟動的是「去英化」,下屆政府必會在政府及社會各層面逐步引進與英國沒有密切關係更無聯繫的精英,以遂「以華代英」的改革。由於有關政策在在影響香港經濟發展及社會秩序,因此只會作和風細雨的「微調」、不會有狂風驟雨式的大變動,一切阻撓這種進程的反對力量,不論溫和講理的還是激進非理性的,當局會全力痛擊。不必諱言,今後政府管理(不要再濫用政治這個北京並未賜給香港的名詞)、學校教育……都要朝此方向進發;而內地國企民企,則會更積極地進入香港。過去洋人只要有個名堂(商譽),便可以赤手空拳來港獲得銀行融資或在股市集資大做生意,日後內地官、商,在支持香港經濟的藉口下,亦會照辦煮碗……。

在京官眼裏,香港在向祖國靠攏上,已白白浪費了十五年,從今而後,「去英迎華」將漸漸成主流。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亦不論效果是優是劣,這是中國日益強大下香港必然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