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3月23日星期五

張彧暋﹕香港,獨裁者的地獄,自由人的天堂




香港核心精神是什麼?很多人會認為是港人的拼搏精神。可是,擺脫權力、追求自由,更能解釋為什麼香港人如斯努力:香港故事,就是逃避獨裁的自由史。

香港,是避難所。一個政治避難所。香港人,或者我們的家人,大都從大陸逃難來港。沒錯,來香港,多少為了賺錢、找尋機會,但逃避政治,才是人們躲進香港的主因。移民,是逃離飢餓、革命、戰火、動盪。移民是一種政治保險。哪怕家人分散流離,只有一人逃到香港,我們總能找到最寶貴的東西:希望。

我們為什麼害怕政治?在香港人的集體潛意識中,政治價值的追求,最終導致流血。哪怕政治口號多麼好聽,政府提倡的價值如何動聽,但一個人為此付上生命,我們也嫌貴。因為我們相信,生命無價:沒有任何人,任何政府,能買得起生命。我們不相信鬥爭、陰謀,寧願息事寧人,委曲求存。因為生命,是prince-less

香港,本質是自由

香港,本質是自由。只要每一個人的自由被尊重,就算民主化牛步進行,就算政治遠離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大部分人也覺得無所謂。從個人自由開始,言論自由、集會自由、新聞自由,只要不侵犯別人權利,我們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個人的意志。我們相信,命運能自己選擇。香港,一種自由意志。

香港,崇尚個體獨立。我們出賣勞力,但不出賣人格。黃子華有道:搵食鎹、犯法呀?法治是我們競爭的規則。我們自食其力,不須別人可憐,因為我們不想透過依附權威,換取自身溫飽。任何黑社會、政府都不能單靠權力,去換取人的獨立人格。我是我自己,我不從屬於任何權威。

沒錯,資本主義有很多問題。自由被濫用。地產霸權令人窒息。市場被獨佔。富有人的子女靠父母就有首期買樓。教育不能帶來階級流動。努力也不能買樓。香港社會上存在巨大的不平等。

資本主義帶來美好希望,同時帶給人們更深的絕望。共產與法西斯主義的興起,正是因為民眾把自身的絕望,投射到專制者身上,希望權力集中,分配他人的資源。人們用自由換取生存,用鬥爭換取公義。意識形態與資本主義剝削固然可怕,烏托邦與專制獨裁更令人警惕。近代史的教訓是:自由得來不易,卻會在瞬間消逝。

我們必須在此宣言:任何人,因任何理由、信念、政治價值、國家感情,而出賣香港人珍重的自由,都是香港社會的敵人──嚴格來說,我們沒有敵人,因為我們不用暴力、黑材料。我們打從心底看不起這些黑社會手段。我們用腳遊行、用口發聲。我們最多移民,哪怕是瓦努阿圖。我們相信自由,不信權力。香港是一種對待朋友、顧客的思想,而不是誰屬誰的主奴關係、誰不是誰的人的敵我思想。我們什麼都賣,就只有一樣不賣:自由。

陳智傑﹕選舉離不開爛蘋果?

「這是我見過最齷齪的競選活動。」

驟眼看來,還以為是有關香港特首選戰的評論。不過,其實這是來自2008年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對於如今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初選提名戰的感慨(見《明報》今年320日報道)。

其實過去也曾有身經百戰的政壇老將因醜聞馬失前蹄,更遑論初次體驗選舉民意戰的人士?「豬」的可愛坦率,換來「由天堂跌到落地獄」般的輿論攻勢,但被認為是陰險的「狼」,看來亦難逃醜聞纏身的命運,民意支持度正「流血不止」。我雖贊同普選,但卻不認為假如明天便一人一票選特首,便可使醜聞消失,相反,普選首重民意戰,而民意戰則難免會讓醜聞發酵。

愈「悶」愈「君子」?

選舉新聞如何能避免為醜聞所「騎劫」?如何才能出現政策討論?傳播學者亦有所討論。綜合一連串的實證研究,有一個可能不太中聽的推論:愈「悶」、愈是強弱懸殊、愈是人們早便料到執政者會勝出的選戰,則愈有傾向出現政策討論的傳媒論述。相反,愈精彩、愈是爭得火熱、愈是不知鹿死誰手的競爭,傳媒論述則愈傾向把選舉「個人化」為候選人之間的選舉戰略比併(註一)。

究其原因,亦不難以理解。假如選舉民意戰強弱懸殊,大家都知誰快要當選,那麼候選人的選舉戰略(包括約誰人食飯、如何拉票、能否得到某些人士或集團的祝福等),一般來說亦沒什麼新聞價值可言;反而那個快要當選的人於當選後的施政方略,則會成為新聞焦點。於是,選舉新聞便較有機會集中於政策討論,傳媒和輿論亦會就各項政策,質問那個被認為「贏硬」的候選人。

相反,假如選戰打得火熱,不知鹿死誰手,則各候選人的選舉戰略自然亦會是最有新聞價值的素材。選舉戰略的形勢分析,一般都較政策政綱更直接影響候選人的當選機會。說得難聽一點:連誰人當選也未知,問他政策是否有點「㎡氣」?故此,每當碰上競爭激烈的選舉,選舉新聞大多以候選人的選舉戰略為主軸。種種的政策議題,都較大機會被「個人化」為候選人之間有鹇心鬥角的最新戰。而醜聞則正是讓選舉議題「個人化」、影響選情的慣常手法。

當然,候選人本身的選戰經驗也影響其處理醜聞的能力。一個政黨出身、飽歷政黨內部矛盾、地區選戰、議會選戰等「少林寺」式訓練的政治人,與一些由利益集團或政治勢力所祝福而「空降」參選的人,應對醜聞的能力也有所不同。議會直選和政黨政治的洗禮,不單是認受性的問題,更是應對民意戰、處理醜聞的最佳訓練:任何無法應對醜聞戰的人,老早就於黨內初選和議會選舉中被「自然淘汰」了,還能容他去參選政府首長?

普選,離不開民意戰,也離不開醜聞這爛蘋果,但議會直選和政黨政治,卻會把無政治能力和「不太乾淨」的人淘汰。假如香港的政黨有機會執政,政黨所派出的候選人都是能通過重重選戰考驗的「生還者」,那他們的質素大概也不會弄得如斯田地──至少,應能讓香港的特首選戰多一點「睇頭」。

註一:Hopmann, D. N., de Vreese, C. H. and Albak, E. (2011) Incumbency Bonus in Election News Coverage Explained: The Logics of Political Power and the Media Market.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1): 264-282

盧兆興﹕2012特首選舉 特點和選後方向

2012行政長官選舉無疑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歷史上最激烈的一次,無論星期日選舉結果如何,其特點和選舉後方向值得關注。

中央政府讓兩位建制派人士參選行政長官這事上已大失預算。起初,北京希望加強競選激烈氣氛,使建制派候選人準備最快於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最意想不到的是其決定將建制派分裂為兩大敵對勢力,而可能引致流選,需要在5月有另一輪選舉。當然,北京希望避免這情發生,所以動員在港的喉舌懇請選委不要投白票。

嚴重的分裂

北京另一個失預算是香港政治勢力出現空前嚴重的分裂,如何修復建制派的損害將是北京官員在選舉後須即時處理的議程。

候選人的指控、醜聞和揭露是史無前例。有候選人為了公眾利益而忽視行政會議的保密規定,西九設計比賽、大宅僭建、2003年就23條立法的立場、商台續牌及婚外情都成為傳媒焦點。公眾前所未有的監察候選人,增加選舉透明度,甚至連行政長官曾蔭權也因與某些商界人士關係而受大眾監察。

可是,這些醜聞和揭露對香港政治有深遠影響。新任行政長官的形象、威信和認受性將受市民質疑,即將卸任的曾蔭權威信受損。將上任和離任的行政長官認受性均有損,出現「雙輸」情,因此,政治精英、管治層及大眾間的信任須在選舉後重建。

因建制派內部鬥爭,得益將是泛民主派。雖然泛民在最近區議會選舉受挫,但他們很可能在9月立法會選舉重整旗鼓。當然,他們未必取得立法會一半議席,但泛民在行政長官選舉中沒有政治負擔,何俊仁在辯論上成功爭取政治分數。

北京將會對允許香港在2017年全民直選行政長官感到擔憂。北京在今次選舉發現很難控制選委的選票,即使中聯辦可能有隱藏偏好,選委仍可獨立選出他們首選的候選人。

商界也在選舉中分裂,商界精英和領袖需要在選舉後考慮發展路向。一些商界巨子支持唐英年,而一些支持梁振英,若商界不團結,這意味覑商界,包括自由黨,需要想想應該如何培養未來政治領袖。商界長時間透過英國殖民政府和特區政府委任制度而享有政治影響和權力,只有少數商界精英如李鵬飛、田北俊等支持直選。長遠來說,商界精英應重新協調,計劃培養新政治領袖及鼓勵年輕領袖參與直選,否則,當2017年有機會全民直選行政長官時,商界仍缺乏政治領導。

階級矛盾

選舉見證階級矛盾和對峙。唐營代表中上階層,而梁營則代表中下階層,將來,若商界和建制派想聯合,他們需要商討具體政策、建立互信關係,達至妥協,而非以零和遊戲對待大家。

階級矛盾不可能在短期內減少。新任行政長官需要解決階級衝突問題,如公共房屋、社會福利、貧窮等。改革稅制在短期內是不可能的,因這會遭到商界反對。新政府將會有政治和經濟上限制,總之,政府和分裂的商界間關係將在選舉後變得緊張。

舉最精彩的,是傳媒史無前例的扮演監察角色,他們不僅監察所有候選人的表現,而且辯論使公眾更了解候選人政綱及表現。傳媒的監察讓香港市民更深認清候選人的誠信、理念,雖然香港市民今天仍未有權投票選出行政長官,但傳媒成功將候選人和大眾間溝通阻隔縮窄,港式民主獨特之處是民意對1200選委於星期日的投票起了影響。

選舉首次突顯黑社會在政治中角色。傳統上,香港黑社會只注重經濟利益,從事各種活動圖利。這次選舉提醒市民,黑社會是否悄悄滲透政治。即使未有具體證明黑社會人士影響是次選舉,但中央及特區政府須檢討「統戰」黑社會的策略。政治吸納黑社會成員只會令他們坐大。中央及特區政府應提升政治敏感度,不可使黑社會滲入政治。

負責管理香港事務的中央官員要適應本地多元化政治。這些官員從未處理像香港般高度多元化和複雜的政治格局,有報道指前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廖暉支持唐英年,但駐港聯絡辦卻明顯支持梁振英。中央官員並未在行政長官選舉上達到共識,令親建制陣營間產生混淆,引發激烈競爭。中聯辦及港澳辦應汲取教訓。親建制陣營向來採取傳統家長式作風,等待「阿爺」指示作最後決定,兩單位若沒統一立場,只會使特區政治混亂。

政治精英將需要珍惜妥協、談判與和諧的民主精神。民主不僅僅是政黨輪替、雙普選和政客爭取選票,民主更是候選人有尊嚴地接受選舉失敗的政治智慧,也代表談判和妥協。香港政客作人身攻擊和互相指摘,只會阻礙香港民主精神的發展,這些陋習很可能延續至9月立法會選舉,甚至導致訴訟。

泛民的團結和分工

新一屆政府組成後要推行政治和諧、互信的政策。政策智囊團及政黨在選舉後須考慮籌備會議,讓政客和商界於各政策問題建立互信。行政立法間加強交流,可透過定期會議鞏固雙方關係。

泛民主派演示空前團結和分工。溫和民主派支持何俊仁參選,在明知無法取勝的選舉中,擔當忠誠反對黨,泛民選委呼籲投空白票,與中央期望互相衝突。其他較激進的民主派採取抵制策略,這樣分工合作更突顯泛民政治智慧成熟。政治不只代表鬥爭,更需要團結,泛民利用建制陣營內部分裂,趁機展示團結、合理辯證和忠誠反對派形象。

總括而言,這選舉有十大特點。選舉後,新任行政長官及其支持者必須採取促進和諧原則和建立所有政治精英間的信任,包括建制派、商界及泛民主派。選舉過後,要加快修復各方的工作,不然新任行政長官及其班子將面臨重大管治難題。

作者是香港教育學院文理學院 社會科學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