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5年5月26日星期二

林行止 :天災人禍保險崛興 工人當家時興炒股



三、

在經濟學家眼裡,人有兩種「資本」。其一為「金融資本」(Financial capital),即是一個人所賺取和累積的錢財﹔其一為「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即是賺錢(特別是未來)的能力。這兩種「資本」不僅不且可說「調協」,上年紀者的「人力資本」所剩無幾,但多少有點累積的錢財,當然,一窮二白者亦不在少數﹔年輕的有充沛「人力資本」卻「莫財」,而這亦是籠統的說法,因為在科網時代青少年人發大財固比比皆是,獲「雙親銀行」饋贈者更為過江之鯽。

如何讓這兩種「資本」不會因為「青黃不接」而出現窘迫情狀,惟金融運作足以彌補這種缺憾,而信貸是自古至今行之有效的工具。人們趁「人力資本」旺盛時多賺點錢,然後儲蓄令「金融資本」厚積,以待「人力資本」消逝即失去工作能力沒有收入時使用(退休時不致為生活之資而煩惱)﹔同理,缺乏「金融資本」的年輕一代,除了工作賺錢之外,尚可以其「人力資本」作為按押品,向金融機構以至政府部門舉債(如學生向政府借貸交學費)。長期物業按揭是調和這兩種不同「資本」的典型例子。固定開支與收益(利息收支)的信貸(如定息存款如債券)以至派息浮動的股票(公司賺蝕無常派息多寡是未知之數),便是因應市場需求而生的「新」玩意。至於証券市場的出現,則是海上貿易的衍生物,在中古世紀遠洋航海開始的時候,為了開拓海外市場(最初是採購「奇異」的外國物品如香料)牟取利益,對前景有憧憬且有「金融資本」者,斥資興建船舶,與充當探險家和船員這類有「人力資本」者合作,當然,船員出海後應該怎樣做,比如在目的地以何種價格購進哪種物品,有明文規定,這便是最古老的「合約」。非常明顯,「金融資本」可從集資得之,出資者便是股東,股東有分享利潤的「權利」,亦有承擔風險的「義務」﹔而讓這些「權利與義務」可以轉讓的市場,是為証券交易所。

保障海外貨物平安抵埠,分開船隻載貨是不錯的主意(據說這是我國商人的主張),惟若遇大風暴,船隻可能全部沉沒,打破「分船載貨」以策安全的計設﹔為了克服不可抗力天災的摧殘,意大利熱那亞人於一二九八年發明海險,買賣農作物期貨的方法由是而生。

海險的誕生因遠洋貿易而起,火險的出現,則是倫敦那場發生於一六六六年九月二日的大火。話說這一天,倫敦面包師化裡諾(F. Farynor)收工前忘記熄火,無人看管的焗爐,火星四射,木(當年最常用的建材)屋著火,終於釀成連燒四天把倫敦一萬三千二百多間房屋燒成灰燼的「倫敦大火災」(The Great fire of London)。有無限創意的醫生兼物業發展商巴蓬(N. Barbon),頓生保障業主免受祝融吞噬造成難以彌補損失的意念,由是構思出火險這門至今蓬勃興旺的大生意!

為了克服天災人禍帶來的性命和財物損失,有「人定勝天」根性的人,相繼「發明」不少至今仍不斷完善化的金融工具,令金融業在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中,發揮看似不顯眼卻不可或缺的「穿針引線」作用!

四、

一場有文字記錄以來未遇的大火,不但催生了火險,相關行業亦如雨後春筍,應時而出,這些新興行業,包括信息搜集、分析,在此演進過程,學者的介入、學術上的突破,令金融工具日新月異、日益嚴謹,健全了金融業的發展。在這些成就中,舉其犖犖大者,有瑞士數學家(微積分的先驅)伯努力(J. Bernoulli, 1654-1705)憑擲骰子而發現的大數定律(Law of Large Numbers,重復試驗次數增加令頻率趨於穩定﹔此定律在一七一三年在伯努力的遺作中發現),意大利數學家(比薩的)瑞安納度(Leonardo da Pisa, 1170-1240)於一二○二年發現的「神奇數字」(Fibonacci),還有,英國博物學家哈雷(哈雷彗星的哈雷E. Halley, 1656-1742)一六九三年根據德國Breslau鎮人口資料編彙的「生命表」(Life Table),顯示任何年齡的人在下一個生日時的生存概率,進而預算出人在不同年齡的預期壽命,成為精算師預測投保者的壽命以至發病概率之所本……。這些學術上的突破和進而建構制度、模式,奠下今日肯定財源廣進的保險業的基礎(保險公司虧蝕甚至破產,絕大部分是涉足保險業外的生意肇禍)。

十九世紀初期發明鐵路,是所謂「資本密集」行業,在英國興建鐵路高峰期的一八四七年,投入鐵路的資金佔當年GDP百分之七點五(參考數字 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科網崛興時,期間每年投入的資金只佔GDP百分之一至一點五),如此大規模的投資,沒有金融業的協助簡直不能成事,為了投資者(鐵路公司)和集資者(銀行及上市公司股東)的利益,報道和討論有關企業營運情況及預測盈利前景的媒介,應運而生,如今股市中人非常熟悉的標准普爾指數(Standard and Poor's Index)中的普爾,便是當年風行暢銷的《美國鐵路日報》的總編輯亨利.普爾。

眾股民周知,英國鐵道熱(興建及投資)終於引致的「鐵道狂潮」泡沫,於一八四八年爆破,大名鼎鼎的進化論作者達爾文、哲學家米爾及小說家勃朗蒂姊妹,都是大輸家……。

工業革命的最重要「副產品」是工人階級崛興,馬克思雖然很具說服力地「証明」工人被資本家剝削,但大家不可忽略的是,沒有資本家的「冒險」,這些工人,特別是女工和早已被定非法的童工,可能終生困於物資匱乏的廚房,後者甚至可能飢寒交迫倒斃街頭……。無論如何,工業革命成功,讓以億計的勞動者不但可以有隔宿糧,甚且有餘資作為儲蓄、投資,服務他們的儲蓄銀行遂自然而生,証券市場的服務對象亦從大戶擴展至升斗小民,美林証券的發展便是一個成功的顯例。查理.美林(C. Merrill,莫路﹔以其公司Merrill Lynch〔與E. Lynch合資合名〕通譯美林,從俗易明)於一九一五成立美林証券,業務並無多大進展﹔至戰後的四十年代,隨著經濟形態的進化,業務集中零售(散戶,retail)生意,以「工人階級」(其實是受薪中產)為目標客戶,自此生意興隆,分支開遍全美……以及香港。有點題外話應該一提,一九四八年十月,美林在《紐約時報》的促銷廣告(投資股票及債券須知)長達六千餘字,這本是廣告的大忌,哪知想「發達」的准投資者當為發達指南,一字不漏熟讀,等於受了一次徹底的投資教育,美林一下子吸收了三百餘萬客戶!

股票投資(投機)深入民間、成行成市,隨著戰後美國經濟突飛猛進,已粗通投資之道且有點「閑錢」的受薪階級,有土斯有財有屋才穩當的基因發酵,於是興起「自置物業」的意欲﹔買樓遂漸漸蔚成時流,居於自置物業者佔總人口的百分比,以美國為例,從一九四○年的四十三點一六、上升至一九八○年的六十四,與物業按揭有關的投資工具應運而生,非常明顯,衍生工具如「次按」的「發明」愈來愈「神奇」愈「離地」,種下了二○○七─○八年那場翻天覆地其殺傷力被形容為大海嘯的金融危機!

簡單的歷史清楚說明,金融業在困難以至危機中成長茁壯,如今可說陷入困境的金融業,亦於一般人尚無知覺間默默耕耘,不斷鞏固優化舊業務、開拓新業務,讓不少人覺得古老金融業的前景並不比新銳的科網業遜色!

●金融業闖出新天?三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