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5年5月11日星期一

黃偉豪﹕民主告急!



——港民主運動缺乏的兩大成功條件

在當前香港政制改革關鍵時刻,我們有必要認真地探討為何現時支持「不符合民主原則」的「袋住先」方案的民意,竟然超越「企硬」爭取「真普選」的民意,使到在香港支持民主人士的人數,忽然由一直以來的大多數人萎縮至少於半數,到達了一個歷史性的新低位。

探討問題有如何嚴重,我們先要了解過往的民意情况。回歸以來,多間學術機構所做的多次民意調查,每每發現在支 持香港爭取民主的問題上,有多達七成,甚至以上的市民表示支持。就是因為這強大的民意壓力,加上寫在《基本法》內的憲制責任,迫使政府不得不重視香港的政 制發展問題。可惜,「雨傘運動」似乎成為了香港民意的分水嶺,成功地把原先七成的民意瓜分成兩部分。這不單是大大削弱了向特區政府及中央爭取民主的民意壓 力,這兩股分裂或被分化出來的勢力,更加可以是互相對抗,形成了極之嚴重的內耗。

多元混戰 議題混亂互相攻擊

民意分化的情 况,在「雨傘運動」之後,不止沒有改善的迹象,更向其他相關議題擴散,及發展成實體世界裏的行為和對立。例如,在「雨傘運動」後出現了多間大學的學生要求 退出「學聯」的「退聯」潮,可以預計在討論「六四」悼念活動,在香港本土與中國內地的事務的定位及關係上,又定必再揭起一場激烈的爭論。

次在政改方案上的民意分化,也可以被視為是「雨傘運動」的趨勢的延續。重要的一點是,以上的一切皆多是由傳統泛民陣營分裂出來的內部鬥爭,非直接由建制派 發動的外部攻擊。因此,香港民主運動的抗爭,也由過往壁壘分明的泛民與建制的二元對立範式,演化成多元混戰的亂局。它所帶來的負面結果是,爭取的議題混亂 及不清晰,爭取的力量是軟弱及互相攻擊。這對香港要成功爭取民主,絕對是一件很壞的事。

從一個負責任的老師的角度,重要的東西和論點,不妨 一提再提,一直至重點完全被明白為止。因此,在探討「民主告急」這問題及現象上,筆者便在這裏破例一次,重提曾經介紹過的由Erica ChenowethMaria J. Stephan所著的Why Civil Resistance WorksThe Strategic Logic of Non-Violent Conflict《為何和平抗爭會成功:非暴力衝突的策略邏輯》一書(見參考資料)。

在書中, 根據對全球自20世紀起的多場民主運動的分析,兩位作者除了強調和平抗爭對爭取民主的重要性外,更多番指出一場成功的民主運動必須要有大量及多元的公眾參 與(mass and diverse public participation)。亦即是說,作者認為民主運動要成功必須達到以下3個條件:第一,和平而非暴力的抗爭方式;第二,得到社會上的大部分市民所 支持及認同;第三,支持民主運動的公眾的背景必須多元化,來自社會上的不同角落及階層。可惜,用以上的三大條件來評核香港當前的民主運動,香港是絕對不合 格的,因為在三大條件當中,香港頂多是符合了第一個「和平抗爭」的條件,後兩者均達不到。

用以上民主運動的成功的三大條件的角度來分析, 「雨傘運動」在推動香港的民主運動上既有得,亦有失。一方面,它成功地宣揚了和平非暴力的抗爭文化,亦加深了很多人對民主的付出及投入,願意以更高政治風 險的行動,例如佔領,來向政府施壓,爭取民主。可惜,由於種種的原因,包括了佔領的策略,時間,長短等種種安排,帶來了分化的源頭,使到原先七成支持民主 的民意漸漸成了二元的對立,達不到社會上大多數人均支持同一場運動的條件。在最高峰時,支持佔領行動的市民也不過半數。到了第三個成功條件——支持者多元 化,一直由支持「雨傘運動」到現在的反對「袋住先」的市民均是以年輕、高學歷及較高收入的人士為多,表示運動仍不能深入社會各階層。

3 條件,除了有實證的數據及個案支持之外,均有其背後的合理解釋及重要原因。第一及第二個條件的原因十分明顯。堅持和平非暴力的原因是,武力是獨裁者的最大 武器和最大優勢,而以暴易暴亦與民主運動本身所代表的價值互相衝突。而若一場民主運動只得社會上的小部分人支持,也沒有可以能有足夠的力量推翻極權政府。

運動支持者多元化意義重要

於第三個條件,民主運動的支持者必須有多元性,也有其深層的重要意義。如前所說,香港堅持爭取真普選的人士,主要是年輕、高學歷及收入較高,這種情况,從 樂觀的角度看,現在只餘下較窮,年紀較大及較低學識的人才繼續相信政府。但從策略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對民主運動足以致命的嚴重缺陷。

爭取 民主的過程,無疑是當權者與民主運動人士的一場角力和互動。在這個過程中,必然包括了互相鬥法,及從對手的優點及自己的錯誤中學習,從而進化的情况。因 此,民主運動支持者的多元化的好處,是可以帶來策略上的多元化。當民主運動成員多元化的時候,每一個運動的支持者均可運用自己獨有的背景、才能、專業所帶 來的技能和智慧,來創造各有風格和特色的爭取民主策略,運動的策略自然變化多端。這個時候,只是代表社會上一小撮人,主要是權貴和既得利益者的極權政府, 面對多元化的民主運動策略,便難於預計及招架,變得被動及「捱打」。其實,當初在獅子山上掛上「我要真普選」的巨型條幅,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及突破,可惜其 後的策略卻缺乏變化,無以為繼。

多元化也有另一個極大的好處,就是防止報復或清算。當民主運動的參與者是多元的時候,當權者便難以在社會上 把他們逐一追蹤及認出,然後打擊,孤立及進行報復。以此道理來引伸,當「雨傘運動」的領導者和主力參與者主要是來自學生組織及大學,他們自然會是在運動後 重點被追擊及打壓的對象。這符合了理論的預期,也恍似符合正在發生的現實,只有達至成員及支持者多元化,香港的民主運動才能有效脫離這無奈又悲情的現狀和佈局。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參考資料:
Chenoweth, Erica, and Maria J. Stephan. 2011 Why Civil Resistance Works: The Strategic Logic of Nonviolent Conflict.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